40万居民亲手设计楼门;将依托楼门建立自治会
|
新京报讯 (记者温薷)望见楼道里悬挂的整个单元“全家福”大合影,72岁的蔺再清老人脸上露出欣慰。这位任职4年“楼门长”的退休教师,形容自己的楼门像“客厅”。
截至目前,通州已经有超过1万个楼门“客厅”,40万居民通过参与设计“客厅”,逐步摸索形成自治自管的“楼门文化”。
全家福挂进“楼门客厅”
前日下午,通州区玉桥南里南社区一号楼1单元,防盗门推开,出现一张半扇墙大小的“全家福”大合影——全单元44户居民,老少130多张笑脸。
12层的某某身体不好、7层的老人爱迷路、8层是外来人员……担任“总楼门长”的退休教师、72岁的蔺再清如数家珍。据她介绍,4年前楼门“领导层”组建时,人选都是她挨家挨户“物色”来的。
“领导层”一个很重要的职能便是布置被蔺再清喻为“客厅”的楼门。她说,每期的楼门主题都经过家庭会议讨论,会画画、做手工的居民展示才艺,孩子负责“出板报”。
蔺再清记得,2006年她刚入住时,邻里彼此都不相识,见面也是一脸戒备的神情。“客厅”建起来后,居民们渐渐相熟,也了解了彼此的为人、特长。
蔺再清觉得,“客厅”令老人感觉到即使退休了也能发挥余热,孩子则能培养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这“一老一小”参与楼门活动之后,家里忙于工作的中青年人也能够被“发动”。
将依托“楼门”建自治会
据悉,通州区自2006年起,开始在109个试点楼门搭建“客厅”。2007年在全区所有社区推进楼门文化建设。
截至目前,全区共完成文化楼门建设1万多个,共有10万余户、40余万人直接参与了楼门文化建设,居民创作的楼门文化作品达到8万余件,并培育了一支万余名楼门长组成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通州区社会办副主任周庭桂说,多年的楼门文化建设工作,使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增强、邻里关系得到大幅改善。
周庭桂表示,下一步要通过建立楼门自治会、自治小组,制定楼门公约等,努力实现开展楼门文化建设的自主自愿、自筹自建、自治自管,还要加强楼门长队伍建设,将楼门长,包括楼层长、楼长等纳入社区义工行列。
今年起,通州区还将在楼门内设置便民服务热线公示板、社区服务资源张贴板、“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意图等,将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服务热线和便民服务项目等在居民家门口公布,逐步实现“细小服务不出楼门、一般服务不出社区、重点服务不出街道”的便捷式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