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北京新闻·时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20:北京新闻·时政
下一篇

大兴四镇将建6000平米文体场所

惠及回迁社区10万居民,年底20个地下空间变成社区活动场所

2013年03月18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讯 (记者杜丁)近日,大兴区文委消息,年内该委还将在瀛海等四个镇的回迁社区建设总面积6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场所,惠及居民10万人。

  123个村庄大规模拆迁

  大兴区文委副主任马宪颖介绍,区里共有123个村庄大规模拆迁,涉及人口10万人。

  今年大兴区将为瀛海、庞各庄、北臧村和采育四个镇建设6000平方米文体活动场所,惠及10万居民。“居民不管是跳舞还是健身都有专属的地方。”瀛海镇南海家园有160栋楼,居住回迁居民1.2万人。马宪颖表示,除每个社区都有小型文化场所外,该镇拿出1280平米的两层独栋楼建设居民的文化活动中心。

  20个地下空间变文体中心

  2006年至2010年,大兴区常住人口数量以年均9.1%的速度增长,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0.8%,至2010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36.5万人。“原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远不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求。”大兴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大兴区开发出地下活动空间10多处,最大的一处使用面积1600多平方米,解决了五个街道社区居民无文化活动场所的问题。“今年将再开发一些地下空间用作居民文化活动场所,年底有望达到20处。”

  ■ 探访

  街头舞蹈队拥有800平米排练室

  3月13日上午,大兴区观音寺街道福苑小区地下二层的“民防宣教活动中心”,800平方米的空间装修一新,排演厅、棋牌室、阅览室一应俱全。63岁的丛心灵正和老姐妹们排练舞蹈“红红的日子”,丛心灵说,社区舞蹈队成立10多年了,成员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51岁。最近要参加比赛,每天上下午都排练。

  丛心灵是这支社区舞蹈队的创始人。她回忆,一开始,社区没有场所供她们跳舞,她和几个邻居凑钱买了一台录音机,每天随机找地方跳舞,“我们找空地儿时,还不能影响其他居民。”

  2010年,观音寺街道将小区内一个民防空间装修改造成宣教活动中心,丛心灵和她的社区舞蹈队有了固定的跳舞排练场所。

  ■ 对话

  将完善68个社区文化设施

  对话人物:马宪颖

  职务:大兴区文委副主任

  新京报:大兴推出的“1+7”模式主要指什么?

  马宪颖:在城乡接合部和老旧小区,全部通过新建文体中心难度比较大,大兴区通过共建共享,把区域内的责任单位融入到全区的文化建设中来。比如,协调企事业单位文化场所向社会开放,把公共行政设施空间社会化;将私人空间对外开放等。

  新京报:该模式实施至今效果如何?

  马宪颖:不到两年,新开发出8万多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场所,相当于新建40个2000平米的文体活动中心。截至2012年底,全区公共文化活动设施面积达29万余平方米;文化队伍由原来的835支2.8万人,增加到近千支3.5万人;全年开展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和演出2000余场次,开展公益电影放映18735场次,惠及群众300余万人次。

  新京报:除了扩展空间,文体中心的设施如何配备?

  马宪颖:大兴在前年和去年升级改造了144个村级文化大院,今年将完善这144个村级文化大院和68个社区的文化设施配备,如灯光音响、多功能设施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