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东莞雹灾绝非偶然,当极端天气日益成为常态的情况下,我们的灾害应急,不能再原地踏步。
新华社报道,3月20日,广东东莞一场大风雷雨和冰雹,夺走了9条生命,272人因伤入院。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灾害发生前,当地气象部门曾发出过三次预警,但由于许多简易房质量低劣,预警信息不少市民没收到,民众逃生防御能力缺乏等原因,结果仍造成重大伤亡。
3月19日以来,福建、湖南、广东等地遭遇大风、冰雹灾害,东莞是其中的重灾区。东莞在灾难应急中暴露出的问题,不单在当地存在,值得更多的地方警醒。
例如,在许多地方,简易房、平房区等抗灾能力薄弱的老旧建筑,面对恶劣天气,往往不堪一击。犹记得2004年上海7·12暴雨,许多简易房被吹得支离破碎,工人无处藏身,其情节和最近的东莞何其相似。
对此,不能把问题都归咎于天灾,如果平日里能加强对这些建筑的管理和监控,在灾难到来紧急组织人员疏散,完全可以把伤亡程度减至最小。可是,从上海到东莞,9年过去了,为何景况依然如一?
预警信息传播有空白,难以实现全覆盖,同样是普遍问题。气象灾害短信预警在许多地方都有,但像北京这样,能做到免费且全覆盖的,却不多。就像东莞,作为一个富裕城市,却不愿为气象公共服务埋单,要想获取这样的预警短信,每月要花2元钱,向通讯运营商定制。而且,这种预警信息往往表述模糊,只是说“注意防御”,有东莞市民就表示,“不觉得有多严重,也不知道怎么防御。”(据《南方都市报》)
而且,预警信息的传播,多是电视、广播、短信等间接渠道。当灾难来临前,很少有地方建立起由警察、志愿者等组成的现场劝导机制,深入街道和社区,直接将预警信息传播到人,通知到户。
至于民众逃生意识和能力缺乏,更是饱受诟病的老问题。《生命时报》曾联合北京急救中心、新浪网、搜狐网进行了一项网络调查,在回答“常见紧急事件的正确处理措施”10道题目时,参与其中的17553人,竟有七成人答错了。提高国民自救能力,说得多,做得少,总是靠悲剧的发生来唤醒民众的避险意识,这是一种不可承受之重。
每当雹灾、风灾、雨灾等气象灾害发生后,天灾的规模与烈度的罕见,往往被强调。不过,这种声音频繁传出,也反证出,极端天气的高发正在成为正常。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出现次数趋于频密。气象专家也表示,近十年来,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多发重发的态势。东莞雹灾中,雷电、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叠加,绝非偶然。
东莞雹灾再一次警示灾害性天气防御的重要性,当极端天气日益成为常态的情况下,我们的灾害应急,不能再原地踏步。从提高灾害预警能力、改善基础设施、强化国民自救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在下一次灾害来临之时,我们才能临危不乱,把伤亡悲剧的发生几率,降至最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