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北京新闻·警法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5:北京新闻·警法
上一篇

上门“聊天” 帮八旬翁接纳出狱儿子

门头沟法院启动“网络化诉调对接机制”,特邀调解员走近民事诉讼双方调解矛盾

2013年03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昨日,强子与家人在调解书上签字。此前,因数度入狱,强子获释后不被父母接纳,一气之下将父母告上法院。新京报实习生 翟超 摄

  新京报讯 (记者刘洋)“我以后给我妈当保姆。”和年过八旬的父亲母亲在调解书上签了字,刚刚刑满释放的强子(化名)终于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屋。

  此前,因数度入狱,46岁的强子获释后不被父母接纳,一气之下将父母告上法院。门头沟法院昨日启动“网络化诉调对接机制”,特邀两名调解员登门做工作,帮助父子消除了隔阂。

  80岁时赶儿子出家门

  强子从1986年犯罪入狱,期间因贩毒等罪两次进出,2013年1月刚回家。80多岁的强子父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生,曾师从华罗庚。老人事业有成,但因为强子的事感到很“丢人”。80岁时,他狠下心“就当没这个儿子”,将强子赶出了家门。这使得刚刑满释放的强子连户口都没地儿可落,成了“黑户”。为此,强子起诉老人,要求将家里一间房子判给自己居住。

  门头沟区教委法制宣传科的陈国翠是此次的特邀调解员。昨天,和强子父见了面,陈国翠没有急于说强子的事,他先是听老人讲自己辉煌的工作生涯,聊到兴头上,他趁机切入正题,“您看您工作繁忙却疏于教育儿子。”这句话正戳中老人的痛处,这位“倔老头儿”叹了口气说“我亏欠孩子”。

  承认对儿子感情亏欠

  一句“亏欠”后,老人说起了强子。

  老人说,强子上边还有一对双胞胎哥哥,1960年出生,但老二在儿时不小心耳朵里进了奶水,成了聋哑人。怕他长大后没人照顾,老两口又在1967年生了强子,“希望将来兄弟们有个照应”。

  生强子时,强子父正因“文化大革命”挨斗,强子在班级里常被老师、同学欺负,“只要有坏事都赖他”,强子父说,这使强子性格叛逆。

  “我头天把他送到石景山上学,第二天就溜回来和别人出去打架,没办法,他去哪我就紧跟着,后来实在劳不了这神了。”强子母想起这段经历直抹眼泪。

  看到强子父、强子母心软了,陈国翠赶紧接下话茬,“这样吧,我给强子介绍个工作,让他有个活干,能给你们养老。”

  这话一出,老人乐了。

  另一调解员劝解强子

  “我其实挺舍不得我妈的。当时老两口不让我住,我气急了就说‘不让住,我告你们去’,这话赶话就上了法院。”另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里,在和调解员殷雅君聊天时,强子说。

  强子父家在门头沟棚户区的一个二层小楼,因为父子之间的“嫌隙”,强子的这间屋在二层的屋后边还特别开了个门,他和老人各走各的。

  “是开了一个门,隔了一道墙,可感情能隔开吗?”殷雅君一口气说了半个小时,强子默默地听着,“我知道老母亲舍不得我,我父亲一辈子当老师,恨铁不成钢,我也理解。”

  一个小时后,承办人民一庭法官吕彤儒拿着调解材料走了进来,“老爷子同意了,这房子给你住。”

  最终,一家三口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这意味着强子享有这间房子的居住权,也即将可以落户。

  吕彤儒介绍,如直接判决,强子也享有居住权,但本案最重要的是解决这家的矛盾,不能因“判决伤了一家人的和气”。所以,法院特邀调解员调解,以“和解”来解决这场情感官司。

  ■ 追访

  首批50余名调解员昨日“上岗”

  昨天,门头沟法院借此案的成功调解,启动了“网络化诉调对接”工作机制。

  民一庭庭长胡羽介绍,门头沟在城镇化建设推进中,面临大量的民生类纠纷,对这些纠纷,只凭法院一纸判决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化解。其次,随着法官年龄结构年轻化,一些法官从学校走出缺乏社会经验,影响到民事纠纷解决的社会效果。

  此次机制建立,第一批拟聘请76名调解员,主要来自村委会、居委会。据介绍,有50余名特邀调解员于昨日接受任命,成为诉调对接网络体系中的一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