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京报专栏
上一篇

果子狸往事·跟踪篇

2013年03月26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生灵笔记(9)

  SARS之后,我参加了捕捉果子狸的科研活动。十天、半个月、一个月过去了。这段时间,我们每天调查果子狸的栖息地,访问当地百姓,上山查找痕迹,巡视“塌子”的动静。有时“塌子”掉下来,诱饵还在;有时诱饵不见了而“塌子”还完好;更多时候“塌子”没有丝毫变动,诱饵已经完全腐烂。这么久了,始终没有果子狸上钩。

  □张劲硕(动物学博士)

  正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终于有一只果子狸上圈套了。它很瘦,身体黄褐色,夹以黑色杂毛,头部、尾尖、脚部黑色,从鼻吻到额头有明显的一道白色,脸颊、眼上和眼下、耳角也是白色的。当地老百姓管这种色型的果子狸叫“折果狸”。我们把它转移到一个临时编织的铁笼内。它非常紧张,与我看到的老陈家的家养果子狸完全不一样,它摆出的食肉动物凶猛的架势足以令人感到畏惧。谁若靠近笼边,它必然怒目圆睁,龇牙咧嘴,并发出低沉的吼叫声。

  晚上,我将笼子放在屋外,等待第二天病毒专家来取样,并为它佩戴项圈。可是,第二天清晨,当我刚刚睁开惺忪的睡眼去看望它的时候,难以置信的是,笼子空空如也!我傻眼了,难道有人故意跟我捣乱?经过仔细检查笼子,我发现,由于制作的时候太匆忙,笼眼粗大,果子狸从笼子口硬是钻了出去。

  这些闪失成为了我们日后成功的经验。

  进入夏秋丰收的季节。我们先后捕捉了10只果子狸,并为其中的6只佩戴了无线电跟踪装置。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百姓讲的两种果子狸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地理亚种或者色型。秦巴亚种体型较大,毛色为青灰色,当地人称为“白咪子”;指名亚种又叫华南亚种体型较小,毛色呈黄褐色,即“折果狸”。为什么两种可以生活在同一地区呢?原来,后河保护区处在“承北启南”的特殊地理位置,两个亚种刚好在那一带交汇。所以,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色型。另外,我也怀疑这可能与年龄有关,造成了颜色上的差异。

  以前一直以为果子狸是夜行性动物,但我们通过无线电跟踪,发现它们白天也常在山上活动。我们手持天线,接收到不断移动的信号;有时,完全找不到信号,它们可能躲在了一些可以屏蔽信号的地方。我们结合171个采食地的分析了解到,果子狸主要在河谷、下坡位和山脊采食,其中在河谷里活动最频繁。虽然我没能在野外与果子狸面对面,但是强劲的信号声为我们了解果子狸的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