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北京新闻·时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北京新闻·时政
上一篇  下一篇

挑选一棵参要经三道手

同仁堂传承“诚信”理念,药材品质专家凭口尝

2013年03月27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讯 (记者温薷)“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同仁堂生产基地内,高悬这则古训。据了解,同仁堂人工成本已经占到了药材成本的15%,每挑一棵人参,要经“三道手”。

  人参入药手工剔“芦头”

  从药材堆里拣起一棵吉林人参,张广友低头扫了一眼,咔嚓一剪子,立马让人参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脑袋”扔进笸箩,“身子”进了麻袋,整个过程不超过3秒钟。

  张广友是同仁堂前处理车间技术指导。他说,人参“脑袋”学名叫芦头,没有药效,所以要剔除。“中药材预处理的作用跟择菜同理,如果预处理不干净,成药里的有效成分含量就低。”对每位徒弟,张广友都如是教诲。

  人工挑拣难免会有少量参身被遗漏。因此,前处理车间增设了第二道挑拣环节,避免药材被浪费。如果加上挑拣之前的洗、晾步骤,一棵人参光从“原料”变成“净料”,就要过“三道手”。

  药材用料靠专家口尝

  除了加工整理药材,在原料选择上,同仁堂也保留了专家人工鉴定环节。

  “药材原料要‘土生土长’,川黄连要四川的,杭白菊得是杭州的。”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陆建国说,同仁堂沿袭了人工尝、闻、摸等传统鉴别方式,由经验丰富的专家逐一把关。统计显示,同仁堂人工成本已占药材成本的15%。“虽然成本投入巨大,但能做到保证质量。”陆建国说。

  营业员当面点600粒药

  同仁堂还将诚信、仁德文化贯穿药品零售环节。

  据介绍,曾有一位顾客在大栅栏同仁堂药店买药后,要求营业员当面为他数清药瓶里的药粒是否够数,药店营业员在顾客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一粒一粒为顾客数清了两瓶药中的600个药粒。

  陆建国表示,传承诚信理念为同仁堂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12年,企业总资产已超过170亿元。

  ■ 讲述

  原料不达标 宁可不生产

  一段时间,不少胃病患者发现,医生常开的同仁堂生产的健脾开胃药——香砂枳术丸不开了。一打听才知道是“缺货”。

  “问题出在生产香砂枳术丸的原料之一枳实身上。”同仁堂制药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近几年受气候异常、种植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枳实橙皮苷含量不达标。“我们跑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达标的。如果原料不达标,同仁堂宁可不生产,损失销售额。目前,我们还没找到达标的枳实,只好长时间不生产。”

  同仁堂集团总经理梅群说,同仁堂所有的药品都对药材有严格要求,严格按传统配方要求下料入药,如果药材等级不够,只能重新组织货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