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重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重点

中非从“穷帮穷”走向互利共赢

首任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表示,“中非合作中国没吃亏,双方不存在谁吃亏、谁占便宜”

2013年03月29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任后首次出访选择了非洲三国,演讲时称“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并用“真实亲诚”四个字来形容中非关系。几十年来,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东非草原的美丽景色……中国人看非洲,最熟悉的是这些固化印象。中非关系仅限于此吗?几十年来有何变迁?中非关系的未来将会怎样?对此,首任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中国驻南非前任大使刘贵今昨日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

  ■ 人物简介

  刘贵今

  现任中国亚非学会会长,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院长。1945年生,1972年进入外交部工作,长期从事对非工作,曾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中国驻津巴布韦、驻南非大使,中国政府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2007年,出任首任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2012年2月卸任。

  中非关系

  首访选非洲3国是第一次

  新京报:习近平主席选择了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作为就任后首次访非的目的国。选择有何讲究?

  刘贵今:习近平主席就任后首次国事出访,就选择了3个非洲国家,这在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首访外交中是第一次。

  坦桑尼亚是人所共知的中国的“全天候朋友”。两国1964年建交后关系一直稳定,中坦友谊有口皆碑。1971年,联合国通过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决议时,坦桑尼亚驻联合国代表带头在联合国大厅里跳舞。

  习近平主席访问坦桑尼亚,是不忘老朋友。访问南非,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深交新朋友。中国和南非建交时间不长,1998年两国建交,15年内中南关系经过了“三级跳”,从伙伴关系升级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南非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体,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中南贸易额约占中非贸易额的1/4。

  中国和刚果共和国1964年建交。习近平主席访问前,从来没有中国最高领导人访问过这个国家。中刚关系长期友好,刚果共和国总统萨苏前后12次访华,也是中国人民好朋友。

  坦桑尼亚在非洲东部,南非在非洲南部,都讲英语;刚果共和国在非洲中部,讲法语。访问的地点选择很全面。

  新京报:此次习主席出访,中非关系会有新变化吗?

  刘贵今:习近平主席就任后首访选择非洲,本身凸显了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继续重视中非关系,体现了中非关系的连贯性。同时,也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将同发展中国家发展关系置于优先的地位。

  中非合作

  单一援助走向贸易投资

  新京报:新中国成立至今,中非合作模式有何变化?

  刘贵今:有很大变化,可分几个阶段。过去,中国和非洲是“穷帮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中国没有私营经济,中非更多的是官方合作,关系比较单一,主要通过援助方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开始在非洲搞一些劳务承包,开始发展贸易和对非投资。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非合作进入了快车道,其中以中非合作论坛为标志,合作的面更宽、幅度更深。这个时期强调互利共赢。双方从过去纯粹的官方对官方,到现在的民间逐渐唱主角。现在是贸易和投资唱主角。而且,中非关系也远远超出了经贸关系。

  对非援助

  互利共赢才能持续发展

  新京报:有人认为“中国援助非洲过多”,你怎么看?

  刘贵今:单纯从官方援助而言,中国对非援助远远低于西方国家,这个数据不可同日而语。这几年中非关系大的发展,主要是互利合作的领域,比如在非洲的劳务承包、商品贸易、投资等。中非合作中国没吃亏,双方不存在谁吃亏、谁占便宜的说法。

  在贸易上,中国连续四年是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非洲是中国第二大劳务承包市场。中国在非洲做事,非洲国家可以受益。

  中国在非洲也承揽了很多工程和劳务承包,这是赚钱的。根据过去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如果给非洲提供1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同时中国还会在非洲得到10亿美元的劳务承包合同。这并不是挂钩的,但是多年来基本是这样的结构。

  非洲是中国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地,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要发展,要实现中国梦,原料和材料必须有一个稳定的供应地。

  再有,且不说非洲在一个中国问题、人权问题上等对中国的一贯支持和帮助,中国在国际上也应该有所担当,对非洲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和帮助也是需要的。过去中国对非洲是一种无私的捐助,现在是正当的利益。只有互利共赢,才能持续发展。

  中非经贸

  “新殖民主义”站不住脚

  新京报:西方说中国对非洲“新殖民”。为何会有这种观点?

  刘贵今:中非经贸发展,确实引起了西方国家的一些疑虑,产生一种复杂微妙的心态。以前,中国对非洲除了官方援助,经贸关系相当少。中国来了,和他们形成竞争关系,他们觉得动了自己的“奶酪”,甚至怀疑中国要将西方国家从非洲挤出去。

  但是,西方国家和非洲的贸易结构,和中非贸易结构并没有主要的差别。西方也是从非洲购买能源产品,向非洲出口制成品。中国向非洲出口的制成品价廉物美,非洲除了矿产、能源、原材料外,没有多少具有竞争性的制成品出口。这就注定了这种贸易结构。有些人据此称中国在非洲进行“新殖民主义”,这站不住脚。要是这么说,人人都是殖民主义。

  合作领域

  投资领域还有增长空间

  新京报:有人认为,中非现在已成为完全的生意关系?

  刘贵今:我不这样认为。中国对非政策有连续性,有远见,也有原则。过去我们支持非洲独立和解放斗争,那时我们没有从非洲买一滴油,开一粒矿,对非洲提供了大量无偿的援助。与非洲贸易合作主要从本世纪开始,只是速度很快。比起以往来讲,现在中非关系的意识形态考量已经大大淡化,中方无意向非洲输出我们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

  非洲与中国合作,速度快,成本低,比如世界银行要给非洲一批贷款,没个三五年下不来。中国要有个三五年,项目都完成移交了。

  新京报:大批中国企业何时进入非洲市场?

  刘贵今:世纪之交的时候,几乎与中国加入WTO同步。从量上来说已经不小了,但还有增长的空间,特别是投资领域。非洲是中国海外第四大投资目的地,前面有法国、美国和马来西亚,印度紧随中国之后。马来西亚对非直接投资比中国还多。

  新京报:在能源领域,中非合作是否已经成熟?

  刘贵今: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非洲石油领域,进入的第一个国家是苏丹。相较欧美国家,我们是后来者,份额也不大。非洲有上百家石油公司,中国公司大概只有三四家。西方国家不给非洲建造炼油设施,比如尼日利亚,本身是产油国,但是成品油还要进口。中国不一样,中国给苏丹建造炼油厂,引进一整套的石油产业,从勘探、开采、运输、储备到冶炼。

  新京报:中非合作有什么问题需要改善?

  刘贵今:中非从政治上来说,基本不存在问题。在经贸合作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背景是中非经贸合作最近十几年大发展,量大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在走向非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无序状态。

  中国公司企业在走向非洲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公司在环保标准、劳工标准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做得不够,也需要我们坦诚面对。

  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并不是中非经贸合作的主流。

  人文交流

  近年人文交流大大增强

  新京报:习近平主席讲话时提到了《媳妇的美好时代》,中国的影视剧作品向非洲出口多吗?中国软实力建设,在非洲怎么样?

  刘贵今:中国的电视剧等文艺产品,如果从商业上来讲,出口到非洲确实不多。不过,近年来中非在人文方面的交流有大大增强的趋势。人文领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领域,过去这方面有所忽视,现在逐渐开始加强。但是,软实力的建设是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光靠政府不行,需要民间和公共外交。

  安全问题

  最好能够融入当地文化

  新京报:中国人在非洲的安全问题,大家也很关心。

  刘贵今: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有效地应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们的员工要提高警惕,这是第一位;第二要采取必要的安保措施,比如雇用保安。

  即使如此,中国在非企业仍然要和当地人多接触,最好是能够融入当地的文化,这是在非中国人面临的一大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语言上有阻力,文化上也有一些隔阂。在这一点上,欧美相对来说好一点。中国真正了解非洲,包括对非洲的研究也是最近几年开始被重视。

  采写/新京报记者 储信艳

  摄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