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5: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生命之碑扩容 致敬“无言良师”

志愿捐献遗体者被尊称“无言良师”,去年北京177人获此名,其姓名被镌刻在长青园生命之碑上

2013年03月31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昨日,北京长青园,医学院校的学生们在祭奠逝去的遗体捐献志愿者。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新京报讯 (记者魏铭言)昨日,长青园骨灰林的“生命”纪念碑前,有一场特殊的祭奠——悼念这些年来上千名为医学临床教育、研究事业捐献遗体的逝者。

  600余人缅怀“无言良师”

  为表达全社会对遗体捐献者的尊敬,2003年,市红十字会在公益性公墓——长青园建立“生命”纪念碑,碑上刻有每位捐献者的姓名。

  昨日10时,围聚在生命纪念碑前献花默哀的,除逝者家属,还有来自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的师生、医务工作者、红十字志愿者,共600余人。

  在医学院校,遗体捐献者被师生尊称为“大体老师”或“无言良师”。

  遗体捐献仍存在缺口

  “一具完整的遗体,8到10位同学要和他(她)学习一个学期,才能基本了解人体的奥秘,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基础。”北医解剖系副主任张卫光说,在北医校园内,有一面为遗体捐献者建造的纪念墙。由于遗体捐献无法留存骨灰,师生们为每位“无言良师”设计了一个水晶盒,盒子上刻着捐献者姓名和生卒年月,盒内存放着捐献者生前的一绺头发,或一块手表、一副眼镜。捐献者的亲属可以随时预约,去那里缅怀。

  但张卫光坦言,医学临床教学中,比较理想的状况是4至6个学生操作一具遗体。但随着全国医学院校扩招,人体解剖标本所需的遗体仍存在较大缺口。北京的三所医学高校情况算是比较好的,能够满足基本教学。北大医学院能保障平均8至10名学生每学期有一位“无言良师”。

  新生命之碑接纳更多捐献者

  捐献者一年比一年多,七年前修建的生命纪念碑,刻名字的地方已显局促。北京市红十字会去年改造生命纪念碑。昨天和大家见面的新“生命之碑”,矗立在遗体捐献碑广场中央。主体碑从6米升高至12.6米,环绕广场的墓碑群,采用了大理石墓墙,描金镌刻每一位遗体捐献者的名字,供生者怀念。

  ■ 数说

  北京市红十字会是遗体捐献的主导单位。副会长吕仕杰介绍,从1999年到2012年底,全市有15727人报名志愿捐献遗体,其中7933人办了公证,1407人实现遗体捐献。2012年,共接受177名志愿捐献遗体者,比2011年的140多人又有增加,缓解了北京地区医学教育和研究中人体解剖学标本过于紧张的状况。

  ■ 链接

  怎样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

  目前,市红十字会在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设立了三个“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市民可前往上述三家接受站,登记捐献志愿。但除本人意愿,捐献遗体还需得到家庭成员(配偶和所有子女)的同意。经公证后,就可签署知情同意书,成为捐献志愿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