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次骨灰撒海活动在天津港举行;自1994年以来,万余名逝者“魂归大海”
|
■ 现场
新京报讯 (记者魏铭言)昨日上午,毛女士倚在甲板上,凝视着手机上的定位。北纬38°58′15″,东经117°46′27″,这是舅舅骨灰入海的地理方位,她要永远记住。昨日,市民政局主办的第157次骨灰撒海活动在天津港举行。177名市民将69份逝者的骨灰伴着花瓣撒入渤海,以此方式为亲属送上最后一程。自1994年开展骨灰撒海以来,已有10679名逝者“魂归大海”。
老人选择海葬,感染家人同事
10时许,伴随着客船缓缓驶离海港,骨灰撒海告别仪式正式开始。船上,庄严肃穆的音乐声中。身着绿色外套的张琦止不住掩面哭泣;王女士眉头紧锁,望着窗外的大海默默流泪。
领取完亲属骨灰,广播里声音浑厚的撒海奠词响起,大家双手捧着骨灰盒,表情凝重地走出船舱。王洋和妻子来到船边,一捧一捧慢慢地将姥姥的骨灰撒入大海,嘴里还在小声地说着什么,似乎在与姥姥做最后的道别。
扑通一声,53岁的修波双腿跪地,面朝大海连磕了三个头,“母亲,您和父亲终于团聚了。”2010年去世的父亲,在手术前特意把全家人叫到病床边,想采用骨灰撒海这种生态安葬形式,逝后与海长眠。两年后,修波的母亲癌症病情恶化。强忍着病痛,母亲念念不忘的是要与老伴相会海中。
“百年之后,我一定要来和父母团聚。”开始有些排斥海葬的修波,在父母的影响下,特意带着儿子来,让他感受回归自然的海葬方式,以便将来更好地执行修波海葬的遗愿。
白发老人车瑞芝,在4名年轻人的陪同下,啜泣着将92岁母亲的骨灰撒入大海。“母亲第一次提出海葬时全家一致反对,在老人的再三强调下,我们尊重母亲遗愿。”看着骨灰落入大海,全家人对着大海约定,“百年后大海见。”车瑞芝还透露,儿子单位的人听说家里老人选择海葬,纷纷表示自己愿意像老人一样开明。
骨灰撒海仪式结束后,市民李文红在留言本上写下“以后大海就是我们家团圆之地!”
连续四年海葬数量平稳增长,年均千余份
据北京市殡葬协会副会长姜晓刚介绍,随着近些年生态安葬方式宣传力度的加大,加上海葬政府补贴的实施,自2011年以来,连续四年海葬数量平稳增长,达到年均1000余份。为满足广大市民海葬的需求,今年春季的骨灰撒海可能会推迟到5月份,骨灰撒海数量有望接近2000份。
同时,姜晓刚表示,市殡仪服务中心正在考虑今后将骨灰撒海告别仪式办得更具有亲和力,多为家属着想,多考虑家属心情,给家属留下一个难忘的骨灰撒海告别仪式,以此表示对逝者的尊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