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上一篇

《中国科学家思想录》首次大规模公开科学家的思想报告

科学家:从真理出发,走向正义

2013年04月0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科学家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并不是最耀眼的一群人。与那些以言论参与现实的人文知识分子相比,科学家几乎可以说是缄默的人群。但随着社会逐渐走向开放,权利意识日益受到尊崇,公众开始穿越虚幻的道义立场,直面问题,在诸如环境、教育、医疗等方面出现问题时,人们更愿意接受那些基于事实专业分析,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之道,而非基于价值的摇旗呐喊。

  尤其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威胁公众健康、生活尊严和自然环境的公共事件,启示着人们去达成这样的共识:若事实缺席,情怀就是虚妄的,若真相被遮蔽,悲悯就沦为媚俗。科学家在公共问题上的专业见解,正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期待与珍视。这意味着,科学家既要担任真理与真相的代言人,也要成为社会公正与正义的支持者。与之相应的是,执政者在制定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的政策时,是否付出足够的努力去获取高质量的科学建议,也成为人们评价执政理性与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志。

  那么,中国当代科学家以怎样的方式与力度支持着社会正义,他们的知识与见解,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公共生活?那些对国民生活影响深远的决策,具体是哪些专家在提供咨询意见?近日,科学出版社推出《中国科学家思想录》,科学家为国家政策提供的咨询报告,进入普通人的阅读视野,犹似掀起神秘面纱的一角,使以上这些疑问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公开科学家的思想报告。丛书录有199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向中央提交的咨询报告和院士建议。尽管书中大部分报告只是以摘编的形式出现,我们还是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当代科学家现实关怀与社会担当。他们的报告,既涉及了近年来社会发展与国民生活的重要方面,也在当下人们热切关注的问题上发出了专业的先声。

  在充满各种不确定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对个人的独立思考与知识视野寄予厚望。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即便是受到足够教育的普通公民,也不可能在政策制定的全部过程中扮演一个见识广博的角色,常识的力量毕竟有限,而公众知识空白之处,往往是正义之敌得以休养生息的场所。在这样的意义上,强调科学家在社会担当层面有所作为,与更多人分享知识与见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尽本分,大道以行,这也是本期书评周刊关注《中国科学家思想录》的原因之一。

  历史地看,科学家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成为国家事务的智力支持,并不新鲜。二战以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对政治理性化有一定的追求,邀请科学家从真理走向正义,在政治决策中发挥一定作用,甚至成为制度的一部分,被史学家冠之以“科学决策运动”。中国在科学决策化上,也有着自己的追求。

  其实在《中国科学家思想录》出版之前,中国科学院就曾主持过“决策科学化译丛”的出版。译丛其中一位作者,科学技术论研究者希拉·贾萨诺夫说,科学为公共决策提供支持,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大家关注公共事务的其中一个焦点。而这一观点,让我们有理由提醒大家:不要错过《科学家思想录》这套书。

  新京报记者 朱桂英

  B02-B03 关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