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教育
●被国外高校视为社会责任感体现的公益活动,如今也披上了功利的外衣,公益为名、争取申请筹码为实的走过场“献爱心”正在准留学生中蔓延。
●但公益活动也确实成为中学校园里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教学里面的“必修课”,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开始体会到作为社会群体一员的责任感。
公益活动已成德育必修课
记者了解到,广泛、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美国高中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一般要在高中4年的学习时间内长期坚持、分段完成。
与之相比,我国参与公益活动、进行志愿服务的中小学生要少得多。一方面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课外时间匮乏。另一方面是没有鼓励中小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完善体系,也没有鼓励学生做公益的氛围。但公益活动已成为中学德育教学里的“必修课”,其影响力虽然式微,但正在逐渐增强。
“公益活动目前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中包含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内容。国家课程对此有学分规定,高一到高三的学生,社会实践每学年必须有一周,社区服务三年不少于10日,国家课程中对于社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没有规定。”北京汇文中学副校长郭杰介绍。
人大附中副校长王海玲也介绍,该校的公益活动主要通过社团活动形式展开。由学校德育处、学生会、团委主要负责并结合学生的德育课程同步进行。开展了大量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陈国才也认为,学生通过参与公益等社会活动,可以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表示,虽然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差异,只要他能去听一听、看一看都会对他的成长有影响。
学校或为学生美化公益简历
人大附中高二学生赵云蔚介绍,该校公益活动志愿团的建立和活动都是学生自发的。但现在开展的不是特别多,随着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不断增强,未来可能开展更多。但随着低龄化留学潮的兴起,国内中学生对公益活动的功利性也愈发明显。
“听说国外学校要求学生申请时提供公益活动经历,有些同学感觉申请时没有足够的活动经历可写,确实会组织同学一起去盲人学校帮忙,去公园打扫卫生等。”她表示,这些同学通过活动也对社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这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经历。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学校长向记者坦言,每年都有家长为了学生留学来学校要求帮学生添加公益活动的参与经历。“学校也有底线,不会去过度作假,但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为了学生的前途考虑,会为学生的社会公益活动进行美化,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当做志愿者活动或公益活动经历填写,也会增加学生的社会公益活动出勤率。”
国际学校更重视公益活动
整体而言,国际学校对公益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有些学校还制定了社会活动时间要求,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中以考核学生,有些则充分利用学校和家长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公益活动选择。
而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尤其是希望孩子冲击世界名校的家长逐渐意识到软实力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对公益教育的理念逐渐发生转变,他们从最初以目标为导向,想办法帮孩子堆积公益活动经历,到支持乃至加入孩子的公益行动中。
在教育专家看来,在未成年人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引导。家长应该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示范,学校也应转变观念,认识到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社会服务工作,在学校形成志愿服务的风气,而教育部门也应尝试给予公益教育制度上的保障。
■ 学校做法
北京新东方外国语学校
提供资源调动家长
据介绍,目前新东方外国语学校学生参与的公益活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由学校团委、德育处等组织的公益活动;另一类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
学校在其中的作用,一是教育引导,另一个是提供相关资源。学校非常鼓励并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包括1、建立员工互助关爱基金。2、探望希望小学。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当地一所希望小学,为当地孩子送去书本、课桌等学习用具。在节假日期间,还会组织表演活动。3、捐助残障婴幼儿。学生利用校园义卖和募捐获得的资金,资助了当地一所孤儿院的一名残障孤儿。周末和假期期间,学生们还会前往孤儿院,帮助照顾那里的孤儿。4、参加献血志愿者活动。2012年学校成为北京市第一所拥有自己的红十字会献血点的国际学校,每周末学校都会组织2-6人参加红十字会献血志愿者活动。在街头宣传献血常识并帮助医生采集血液。5、回收旧电池活动。6、保护月熊活动。学生们十分关注和关心遭遇活熊取胆的黑熊境遇。
D02-D05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赵谨
(下转D05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