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一周语文

2013年04月08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黄集伟专栏(4月1日-4月7日)

  坏消息是好消息不够好

  语出网友拿铁匠微博:“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坏消息不够坏,坏消息是好消息不够好。”

  制度性羞辱

  语出第一财经日报上周二社论,原题“公共政策当避免‘拷问’人性”。社论自“多地陆续出台国五条细则”与“调控政策语境中的假离婚”这两个并置现象切入,讨论“公共政策所产生的额外成本”话题:“为规避成本而选择离婚的行为当然不能鼓励,但也要虑及这种行为背后的无奈一面。与此同时,公共政策的制定,尤其是在政策涉及面极广的时候,当慎之又慎,避免出现‘制度性羞辱’的状况……‘假离婚’现象无疑是一种扭曲的现象,在混乱的社会众生百态背后,也存在着个体尊严在政策压力下的丢失问题”。“制度性羞辱”一词来自社会伦理学家马格利特。他曾以《正派社会》一书提倡建立这样一种社会伦理规范:“不让社会制度羞辱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

  奥威尔季节

  语出作家恺蒂载于《上海书评》的专栏文章,原题“穿着晨衣的书评人”。文章算是一个精简版奥威尔个人接受小史,其中特别提及BBC广播四台刚刚结束的为纪念《动物庄园》出版五十周年特别设立的为期一个月的“奥威尔季节”:“从1月底开始,四十分钟、半个小时或十五分钟,天天不少,每天都有一段有关奥威尔的节目……这一个月,每天都要到奥威尔的世界里去走走,边听边做手工,也就是在他的世界中,我完成了家里所有窗帘的修改任务。听他对政治语言的定义:‘政治语言的设计就是为了让谎言听上去像真话,让谋杀听上去值得尊敬,让一阵清风变得就像坚实的固体。’他让我想到鲁迅。”

  自我戏剧化

  语出学者陆建德载于《上海书评》的专栏文章,原题“卸下戏装,仍是表演”,文章从“自我戏剧化”视角切入《以赛亚·伯林书信集》一书。熟词“自我戏剧化”本为戏剧性人格的一种,亦名“歇斯底里人格”,但在本文中,陆建德用此比喻文学家、批评家“色彩丰富、充满矛盾然而又非常可爱的”性格特质。有时它是“亲切的胡言乱语”,有时它是卖萌的“乞怜忏悔撒娇”……从“书信”里,可知伯林“从来不是正襟危坐,摆出一副家庭教师的尊严。他酷爱八卦,玩笑不断,不惮发泄一点恶意”“伯林与自己的对话不断在进行中,写信往往就是他与自己对话的好机会……他无意做圣徒。在彻底诚实与承认自己有点不诚实之间,他可能会选择后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