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8:旅游周刊·走读中国·大运河 之 阳谷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8:旅游周刊·走读中国·大运河 之 阳谷

数百年古镇繁华化入寥落遗痕

2013年04月10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阳谷县阿城镇,政府组织的计划生育宣传队请来了当地的舞狮队沿街表演。
张秋镇桑营村,村民段存昌展示父亲传下来的木版和自己刷印的木版年画。2008年,张秋木版年画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城镇古运河小桥上,一位摆地摊的老人。
春节前夕,阿城镇中心街道上热闹的年前大集。
运河边普通的农家小院。三个铁皮圆桶是储存玉米的容器。
严冬中的景阳冈,依旧有游客前来,在这只石虎前逗留。
阳谷县老城区,红色电动三轮车驶过一座街边仿古雕塑。

  阳谷县,位于聊城市南部,黄河以北。京杭大运河阳谷段位于县域东部,开凿于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运河自南由张秋镇入境,经阿城镇、七级镇,然后与聊城市东昌府区李海务段贯通,全长29.75公里。

  历史上该段运河由于水量不足,运河河道南高北低,落差较大,因此在张秋、阿城、七级三个码头分别建有荆门、阿城、七级上下闸,以节制水源,调节水位,保证漕船畅通和停泊。明景泰四年(1453年),为调节运河水位开挖广济渠(今金堤河张秋至濮阳段),引黄河与沁河水入运河,在张秋建通源闸以节渲。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因黄河改道的冲击,运河堤岸损坏,河道淤塞,运河漕运开始衰败。后经长年泥沙淤积,黄河河道逐渐抬高,运河在张秋终被斩断。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停运。

  京杭大运河给阳谷带来了几百年的兴盛与繁荣,“武松打虎”又让阳谷在默默无闻之后又广为人知。如今阳谷拥有多处运河遗存,相关遗产的保护和运河申遗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

  大运河阳谷段自南向北穿越县境东部张秋、阿城、七级三镇,它们也是三个因运河而闻名的古镇。“南有苏杭,北有临张”,当年曾与苏杭齐名的张秋,还有过“江北小苏州”的美誉。张秋地处寿张、东阿、阳谷三县交界处,横跨运河,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素有“南北转运锁钥”之称。

  史料记载,张秋镇全盛之时,“俨然都会之观也”,城有九门九关厢、72条街、82条胡同,仅寺、庙、观、祠计达40余处。江南所产竹木、柑橘、稻米、桐油、丝绸、茶叶等,多在此卸船,然后由陆路运销山西、陕西及山东本省各地。本地所产之乌枣、阿胶等土特产及手工业制品,以及产自山东沿海的海盐等,亦由此装船,运销南方各省,是鲁西主要运河码头以及货物集散地之一。

  可是,如今的张秋只是一个留有部分运河遗迹的普通北方小镇。

  张秋镇 昔日繁华如烟消散

  李增全家的房子离运河不远,他家已有好几代人定居于此。李增全听爷爷说,他家祖上从山西迁过来后,依傍运河靠贩卖茶叶等货物度日。运河衰落之后,他们尝试过各种营生。现在他则经营着一个小商店,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

  “我在这生活了快60年了,这条河是看着我长大的。你们看着它有点脏有点味儿,不过是条普通的河,我瞅着她却像亲人一样。”镇上人遇到外来人问起运河,往往都会说这里五百年前可繁华了,李增全却很少这样,“毕竟咱没见识过”。有时他也会望着运河上留下来的闸背、石桥,岸上残存的陈家大院、关帝庙,脑子里不自觉地想象一下过去的繁华图景,然后又让它们如烟一般消散。

  离李增全家不远的地方,立着一座矮方碑,上面写着“山西会馆”,碑后是几间残破的屋子。资料记述,这座会馆由山西商人建于康熙三十二年,做联络同乡感情而用;会馆为四合院,还建有戏台。李增全已经记不清最初见到这座会馆时的样子了,只记得它在“文革”期间毁坏得很严重,“后来有人修了修,但也没有修出个样子来”。

  马先生住在离山西会馆不远处的清真寺里,他说和聊城、临清一样,张秋的回民也不算少,大概有2000多人,应该也是沿着运河迁过来的。“张秋有东寺、西寺、南寺三座清真寺。”马先生指着旁边的学校,“那里过去是东寺,后来倒塌了。我住的这里是西寺。”

  聊起山西会馆等运河遗迹时,马先生也感慨时间太久远了,真正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已经很少,当地也没有人会留心这些。“你去了离这不远的景阳冈了吗?那里比这里有看头儿多了。”马先生所说的景阳冈景区就在我们从张秋驱车前往阿城的路上,严冬欲雪的日子里依然有游客前往。

  阿城镇 “很久没有富裕过了”

  阿城和七级在历史上不如张秋有名气,而现在它们之间已没有什么差别。过去民间俗语称“金七级,银阿城,铁打的周店”,相传阿城是盐码头,七级是粮码头。

  史料记载,“阿镇为水陆通衢,富商大贾辐辏云集”,尤以盐、当二家号称首富。据说阿城过去有十三家盐园子,如今留存的海会寺和运司会馆就是由居住在阿城的山西盐商捐款修建起来的。

  初到阿城,正赶上年前大集,虽小雪淅沥,镇中心街道上依旧人群熙攘,人们在此起彼伏、嘈嘈杂杂的流行音乐声中,兴奋地置办着年货。见到我们时,冯叔良和老伴儿俩人手里提着些白条鸡和鲤鱼。听说我们是来看运河的,冯叔良马上把手里的东西塞给老伴,领我们穿过几条街,来到水量并不太充足的古运河边。

  冯叔良小时候在运河里游过泳,后来“水就慢慢变少了,水质也越来越差,不少人把垃圾直接往河边丢”。他指着运河旁的一块田地:“这里我们以前都叫‘闺女坟’,听说过去船上死了人都会埋在这儿。后来人们把坟地平了,种上了棉花。”

  冯叔良和乡亲们现在还指望着用河里的水浇地,“能省不少钱”;“听说就要在运河里安闸蓄水了,到时这里的水就多了。现在也有人在运河中间挖了养鱼池”。

  20多岁的时候,冯叔良离家去了东北的农场工作,印象中一个月能挣一百块,这在村里是无法想象的。上世纪80年代,他又回到阿城。“古时候,阿城、七级可都是繁华富裕的地方,但我有记忆以来好像这里就没有再富裕过。除了种地,阿城还有阿胶。现在大家都说东阿阿胶如何如何,其实东阿的故城就在这里,这里才是阿胶的起源地,镇上的阿胶厂里还有‘古阿井’呢。”

  阳谷县城 在仿古与新生之间

  除阿胶外,铜及铜制品加工正日益成为阳谷的支柱产业,有媒体报道阳谷欲打造北方最大的“铜谷”。而旅游业也正成为振兴阳谷经济所依赖的重要力量。

  虽然没有运河作为景观,阳谷县城凭借其作为《水浒》、《金瓶梅》等故事发生地的优势,打造了一个以狮子楼为核心的古城旅游区,在古城东、西、南、北四个入口修建了“观阳”、“播谷”、“讲信”、“修睦”四座宋式牌坊。依照规划,建设了紫石一条街,内有王婆茶馆、武大郎烧饼铺等,还建设了狮子楼一条街,包括西门庆的盐铺、当铺、狮子酒楼等等。

  除这些新式仿古建筑之外,阳谷老城区里还有一些年代较久的老房子及小胡同。走进胡同,商业街的喧闹即刻掉落下来。时近晌午,住在老城书院街太平巷的刘大妈正提着一小桶煤灰从家里出来。刘大妈说住惯了平房,不愿去住有暖气的楼房了,“阳谷这些年发展真是挺快的,高楼不断建起来,过去安静的老城也热闹起来了”。

  刘大妈望着“观阳”牌坊外一街之隔的博济桥广场,广场后面就是高楼林立的新城区,也是现在阳谷县城最繁华的所在。广场上站着一拨拨三五成群的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相互热烈地交谈着,看样子像是放寒假回家相约聚会,个个都朝气蓬勃。

  “其实,我觉得阳谷算是发展得很好的县城了,这里有肯德基,有耐克阿迪,也有档次很高的宾馆饭店,出租车也像北京似的不太好打。”李师傅每天都会开着一辆红色电动三轮车在外面拉活儿,拉个客一般要四五块钱,他觉得自己在阳谷生活得还挺幸福。

  ■ 运河遗存

  张秋木版年画传统依旧

  木版年画自元代传入阳谷县张秋镇,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张秋木版年画空前繁盛,和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天津杨柳青并称为全国四大木版年画基地。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认为,张秋木版年画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文化遗存,其产生和发展与运河的繁荣有很大的关系。

  张秋镇桑营村村民段存昌的木版年画制作技术得自父亲。现在他家里还留有财神、天地、灶王三套木版,每块木版上都有神像的一部分,一套木版合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画像。段存昌介绍,制造木版年画时需要把纸依次附在不同的木版上,用颜料刷,做一张年画,一般需要刷五六遍。这些木版都是段存昌的父亲雕刻并流传下来的,如今只剩下三套了。

  张秋镇木版年画题材大都因袭传统画样,以神像为主,仅门神一项就有130多种,再加上其他年画题材,品种达300多种。张秋木版年画的色彩丰富,大致有亮青(黑)、大红、二红(水红)、大绿(黄绿)、绛绿、丹红、黄(杏黄、槐黄)、兰(紫)八色。

  “木版年画的制作看起来很简单,但不学几年根本做不了。这颜料都是用水沏的,技术不好揭都揭不下来。”段存昌说他一次可以印250多张,需要两个多钟头才能完成,“现在印刷出来的年画价钱很便宜,但许多老人还是认这个。我这年画卖一块钱一张,一般春节里可以卖个千把块钱。”

  段存昌还翻出来一本日文杂志,上面有日本媒体采访他的文章:“日本人对这种传统手工艺非常感兴趣,还请我去演示过制作过程。我的孩子现在在外地工作,他们已经不愿做这个了。”

  ■ 运河遗迹

  七级码头百年后完整重现

  2011年4月至5月,考古专家在阳谷县七级镇发掘出七级码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志刚曾这样评价:“七级古码头的发掘是运河山东段迄今发掘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码头,明确了码头的结构、尺寸、构筑方法,也为七级镇名称的由来提供了考古实证。”2012年4月13日,七级码头、土桥闸与济宁南旺分水枢纽遗址作为一组整体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介绍,七级镇曾名毛镇,北魏时因有七级石阶梯的古渡口而改名为七级镇。七级古渡在明清两代为阳谷八景之一。根据考古调查发现的《重修渡口石磴碑记》所录,此次发掘所见码头为乾隆十年(1745年)由民间集资重修而成。清末以来运河缺少监管,因此地处镇中心的七级码头一带逐渐被建房居民完全填埋。

  据了解,本次发掘的石砌台阶状慢道保存基本完好,中部台阶共有十七级。据阳谷县文物管理所李所长介绍,七级古码头的保护方案已经做了很久,正在等待进行修缮。除发掘的古码头外,七级镇还保留有古街巷,巷宽2.2米,长200余米,板房依旧,石刻、残碑等散落在街巷之中,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记者手记

  乡村古运河段环境问题突出

  近日,聊城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聊城市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争取在今年6月前完成9项运河遗产点段的遗产本体保护、环境整治、档案资料和监测平台建设等工作。目前阳谷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维修设计施工方案与图纸已制作完毕,《大运河阳谷段保护与展示工程方案》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正在进一步修改、细化完善中。另据阳谷县文物管理所李所长介绍,在南水北调工程中,阳谷县共12公里古河道将会被借用。阳谷县居民也希望南水北调工程的贯通,给当地经济及环境带来质的飞跃。

  在春节前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聊城市运河段,尤其位于乡村的古运河段,环境问题突出,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使得部分河段不堪入目。此外,运河周边环境设计还需要加强创新,两岸大建仿古建筑的模式使得城市看起来大同小异、缺乏特色。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秦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