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20:关注

调查显示14省份未晒“三公”

上海一研究机构调查显示,浙江、山东、江苏、湖北等地未公开“三公”经费

2013年04月1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从绝大多数情况看,由于在公开“三公”经费时大多未公开其部门的职员人数、车辆数量以及出国的具体情况,从而使得数据很难说明什么问题,也无法判断其合理与否。——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小兵

  新京报讯 (记者蒋彦鑫)在对31个省(市、自治区)“三公”经费公开情况调查发现,有14个省尚未公开。今年,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首次对全国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三公”经费公开情况作了调查与评估,并推出《省级政府部门“三公”经费透明度特别评估》。

  在所有的政府部门中,课题组选择了办公厅、财政厅(局)、发改委等30个与社会公众联系较大的单位作为调查评估对象。调查方式为网上查找,课题组登录各个政府部门的正规网站,查找是否公开了“三公”经费;查找范围包括2011年“三公”经费决算和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的公开情况。

  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有17个省份公开了“三公”经费,但公开的部门数量不尽相同,多的有29个,少的只有1个;有14个省份未公开“三公”经费,即在查找的30个部门范围内,没有一个部门公开“三公”经费。

  从公开结果看,“三公”经费公开情况的好坏似乎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经费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公开的情况较好,但浙江、江苏却很差;经济落后地区如贵州、甘肃公开的情况较差,但陕西、青海却不错。

  全国政协委员蒋洪表示,2012年4月,中央要求省级政府在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即从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公开了“三公”经费即符合中央的意图,但此次近一半的省份没有公开“三公”经费,显然与民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

  ■ 焦点

  1 人大政协公开“三公”最少

  30个部门中,2011年,全国只有162个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到了2012年,全国共有224个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增幅达38.27%。

  以2012年的情况为标准,“三公”经费公开最多的部门是建设、文化、卫生和商务系统,分别有10个省份的该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公开最少的部门是人大、政协,分别只有一个省份公开了“三公”经费。

  财政、发改委、交通、教育、司法、国土、水利、国资委、体育局的情况也相对较好,分别有9个省份的该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其次是民政、审计、工商、统计、旅游和林业,分别有8个省份公开了;再其次是科技、农业,分别有7个省份公开了。

  不过,总体上来看,各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的情况都不怎么理想,没有一个部门做到了31个省份的该部门全部公开了“三公”经费。

  2 各省份同部门“三公”差异大

  各省份之间,同一部门的三公经费情况如何?课题组选择了卫生、建设、文化和商务四个“三公”经费公开得较好的部门进行分析。

  数据显示,有10个省份公开了这四个部门的“三公”经费,由此计算出,卫生部门平均的“三公”经费是470.53万元,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的9倍;建设部门是505.51万元,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的15.2倍;文化部门是464.59万元,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的23.7倍;商务部门是476.55万元,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的27.7倍。

  四部门“三公”经费的平均数是479.3万元,但从平均数来看,四个部门最高与最低之间的平均数则只相差8.8%。

  课题组认为,在同一个部门系统里最高与最低的“三公”经费之间动辄相差数十倍,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经济发达地区确实比落后地区的“三公”经费要高,二是由于各地对“三公”经费理解的口径和统计的部门范围存在不同。

  3 新疆18部门公费出国无支出

  课题组认为,在公开的“三公”经费数据中,有些地方的部门数据存在疑问。

  如新疆上述4部门2012年的“因公出国(境)费”均为零,这意味着新疆卫生厅、建设厅、文化厅和商务厅2012年没有一个人因公出过国(境)。

  实际上,在调查的30个样本部门中,新疆2012年公开了23个部门,其中有18个部门的“因公出国(境)费”方面均为零,只有财政厅、交通厅、国资委、体育局和地税局5个部门有“因公出国(境)费”。

  ■ 对话

  信息缺失导致公开意义打折

  对话人物: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小兵

  新京报:中央单位和地方政府的公开程度相比有何不同?

  刘小兵:中央单位公布的部门更多、内容页更详细一些。地方政府公开还是要差一些。

  新京报:报告提出,信息缺失导致“三公”经费公开意义大打折扣。

  刘小兵:从绝大多数情况看,由于在公开“三公”经费时大多未公开其部门的职员人数、车辆数量以及出国的具体情况,从而使得公开的数据很难说明什么问题,也无法判断其合理与否。

  根据目前公开的数据显示,平均而言,一个地方的省级部门其“三公”经费是479.3万元,但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是高了还是低了、合理还是不合理?为什么现在要强调“三公”经费零增长甚至逐步降低、理由是什么?从这些情况看,目前的这种“三公”经费公开的状况是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的。

  新京报:报告提出,没有必要专门公开“三公”经费,为何?

  刘小兵:从信息公开的顶层设计上看,完全没有必要专门去公开“三公”经费,只要将整个财政信息公开了,人们自然就会知道真正的“三公”经费是多少。

  所以我觉得,目前的“三公”经费公开只是一种顺应民意的应景之作,在没有整体财政信息公开的情况下,被公开的“三公”经费其全面性与真实性不免令人怀疑。

  新京报:那就意味着政府部门要公开所有的财政信息,你觉得现在有困难吗?

  刘小兵:我觉得没有困难。政府花了多少钱,钱都能花出去,公开有什么困难呢?所有的信息都应该全部公开。如果你这个做不到,如何让人监督?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蒋彦鑫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