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专栏
下一篇

“高明”的旁观者?

2013年04月1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骆意不绝

  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必须敞开言路,广泛听取群众和各利益团体的意见,这是达成共识的前提。

  □骆新 东方卫视主持人

  某日,在参加某会议之前,我与一些官员和学者们在会议室内闲聊。

  因为话题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我便斗胆发表了一些个人看法,比如司法改革、社会建设等问题。我认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的时间进程上可能会分成几步走、择其重要程度来考量先后顺序……

  孰料,我话音未落,一位颇有官员气概的老同志,便对身边的人不无嘲讽地说:“最近,有不少人都乐于向中央领导献策啊,竟然连具体的时间节点都设计出来了……哈哈哈哈。”

  从古怪的笑声中,我品味出了老同志的弦外之意。我没做回应。

  现场一下子就陷入沉默。终于,有人用转移话题的方式,打破了这份尴尬:“好了,咱们开会吧,开会……”

  其实,这十多年来,在许多公共话题讨论的场合中,我总会遭遇到这样一些“高明”的旁观者。对像我这样的社会草根所发表的意见,他们的嘴角上总挂着轻蔑的微笑。我心里明白,这是一个排斥的信号,也许在这些人眼里,既然我辈连宫门都不得而入,茫然于内情,在大政方针上,又何必多言呢?仿佛也只有他们自己才有资格、或者说有能力“深刻领会”上峰的旨意,而这种领会,往往表现到现实中的姿态,就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必须承认,在社会信息的掌握和理解方面,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平等。绝大多数人在感情、情绪的影响下,基于简单的道德评价对一些特殊问题所发表的意见,包括牢骚,实际效用真的不算高,一些地方习惯称其为“舆情”,更愿意贴上“不明真相、情绪化、非理性、缺乏建设性”等之类的标签,除非舆情汹涌到了行动层面、发生了涉及维稳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这时候,才会引起行政高层人物的重视,开始“深入群众、聆听意见、并提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和时间表”。

  难怪崔永元说:为什么发牢骚就不是建设性意见呢?有牢骚,就意味着人们对某些问题不满意,希望改进,而改进的大趋势,本身就是建设性意见。

  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一定不是某些部门闭门造车的结果,必须敞开言路,广泛听取群众和各利益团体的意见,这是达成共识的前提。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口号,近来被报章媒体频繁使用,但必须引起警惕的是——因为汉语言的博大精深,难免在不同的政治时期,被功利主义者歪曲使用,我现在所担忧的是:某些听不得不同意见的领导和官员,会不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将一切悖逆我意志的言论,扣上一个“空谈误国”的帽子,最终,用一言堂来取代民主参与,还美其名曰“实干兴邦”呢?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年领袖的这句诗,之所以被人记住,并非是基于他1949年写和柳亚子先生时的心境,而是1957年3月被《诗刊》所刊载,才得以广为流传。再重申一下:1957年,一个听不得牢骚的年代!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