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专栏
上一篇

大学交换生

2013年04月1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大学小言

  香港中文大学之所以把“外出交换”的机会主要给了本科生,除了考虑奖学金设立者的意愿、研究生学制短且须为导师“打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本科生乃大学的“亲骨肉”,也是日后为母校捐款的主力。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所谓大学的国际化,难的不是教授,而是学生。请几个国际著名学者来讲学,或送本校教授出去参加国际会议,这在今天的中国大学,可谓易如反掌。至于校长书记出国考察,那更是如过江之鲫了。

  我关心的是,在校的大学生及研究生有无如此机缘。第一次踏出国境,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或参加学术考察,那种新鲜感与激动的心情,日后永远不会忘记。其实,对方也没什么了不起,只是跟你长得不一样,让你有机会照照镜子,即便谈不上“文化震撼”,多少也会有冲击、感怀与启示。

  若干年前,北大校长发下宏愿:“让每一位北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有一次出国的机会。”在当下的中国,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明白困境所在,为校长的“誓言”加了两个注:第一,所谓“出国”,包含港澳台;第二,所谓“机会”,不论时间长短。有了这两个补注,可操作性强多了。

  现在情况如何?据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编《从这里,我们走向世界》称:“在2011-2012学年中,我校本部共有近3000名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海外学习项目或短期访问活动。”北京大学现有本科生14465人、硕士生10031人、博士生5088人,合起来应该是29584人。以平均在校时间4年计,每年必须有七千多人出去(且不重复派出),才可能实现校长的许诺。这当然属于吹毛求疵,一所中国大学,每年有近3000名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海外学习或交流,这已经很了不起了。比起我当初博士毕业留校工作两年后,才第一次战战兢兢地走出国门,今天的北大学生还是很幸运的。

  在校期间有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这是各大学招徕学生的最佳广告。香港中文大学在这方面战绩辉煌,自然不会“锦衣夜行”。查《香港中文大学概览及统计资料2012》,本年度外出交换的本科生人数是1276名,而当年度新生入学人数是3482名。换句话说,本科生有三分之一“外出交换”的可能性。

  这里的“外出交换”和“出国机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一般指三个月以上的专心学习,后者则可以是两三天的学术会议。同样是《从这里,我们走向世界》,“编者按”中有这么一段话:“截至2012年5月,北京大学与260多所海外大学签订了校级交流协议,常规校际交换项目近80个,假期项目及实习项目25个,学位奖学金项目10余个,每年仅通过国际合作部派出学生人数已攀升至近600人。”这里所说的“派出学生”,不包含短期出国,其含义约略等于港中大的“外出交换生”。这么一说,你就明白差距所在——港中大1323,北大近600。

  北大与港中大,两校本科生人数差别不大,差别大的是研究生(北大约略是港中大的七倍)。有趣的是,同样支持学生外出,两校的策略不同。香港中文大学2012年“外出交换”的研究生只有区区47名,远不及北京大学。之所以把“外出交换”的机会主要给了本科生,除了考虑奖学金设立者的意愿、研究生学制短且须为导师“打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本科生乃大学的“亲骨肉”,也是日后为母校捐款的主力。(3)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