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5:人才周刊·家庭教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5:人才周刊·家庭教育

“胆小鬼”需要尊重(2)

2013年04月2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并非所有害怕生人的行为都需要家长干预。
图/Gettyimages

  (上接D14版)

  禁忌

  ×给孩子定性的消极评价。

  有的家长会当着孩子的面跟别人说“我家孩子就是胆小……”这会给孩子一种消极的暗示和强化,孩子会认为“我就是这样的人”,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信心。

  ×逼着孩子去“表演”。

  有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推到陌生人面前去做各种“表演”(比如跟人打招呼、唱歌),当孩子对这个人或环境还没有放下心理恐慌的时候去做表演,会增添心理的不舒适感,这种表演会给他带来消极感受,导致他下次不想这样做,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建议

  √带孩子慢慢接触陌生人,多带他去一些能和小朋友互动的场合,比如游乐场、早教中心,他积累越多的与陌生人接触的经验,就会对陌生人有更多安全感。而安全是他进一步探索的基础条件。

  √通过一些图书间接告诉她一些社会规范,比如见人要说“你好”,以图书中的主人公作为榜样来教育孩子的效果要好于家长说教。

  √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生活能力强的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也更容易应对陌生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排除了对外界的不安全感,孩子就会更愿意与人交往。

  ■ 园方做法

  胆怯宝宝入园会有改观

  ●红黄蓝教育机构副总裁高寿岩

  由于教养环境和教养方式造成性格胆怯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以后会有非常大的变化,但是也有些孩子需要老师用一些比较特殊的方法去帮助他们,为孩子创造更多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机会,“比如,在做游戏时,鼓励和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到大家的活动中,和小朋友们一起搭积木、看书,安排他去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情等,都可以让孩子有一个交往的环境。还有一些孩子因为语言表达能力不好,不善于跟别人交往。这样的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从语言交流的方面给予加强和锻炼。教会孩子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

  在幼儿园还有很多角色扮演的游戏,对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说在玩过家家的时候,有的孩子扮演妈妈,有的孩子扮演宝宝,他们之间就会产生很多自然的交往,并且很好地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

  ■ 家长问答

  社交圈宜从小到大

  Q:发现孩子有社交退缩性行为,家长怎么纠正?

  A:大多数儿童身处陌生环境时,都会表现出退缩行为,但经过短时调整和适应,有的退缩行为会很快消失。所以并不意味着只要孩子害怕陌生人,家长就要干预,对退缩“程度”的判断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有长期或稳定的“退缩行为”,先要通过专业的“儿童社交能力测查”,排除人际交往障碍的病理因素。同时,家长不可粗暴对待。在陌生环境中,家长越是要求孩子“合群大方”,越会加重儿童内心的焦虑和紧张。家长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感受人际交往的快乐,再加上适当的鼓励和赞许,逐步改善其“退缩”情况。

  Q:在诸如孤僻,胆小等表现中,哪些问题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会好?

  A:“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有很多种原因,要细致分析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比如某些感统失调的儿童,也会表现出社交退缩性行为,但实际真正的原因在“感统”,如果单单从“社交技能”方面下工夫,是无法减少退缩性行为的。相反,如果找到原因,进行对应的感统训练,就会效果较好。一般情况下,排除病理因素之外的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大多数都能够通过环境因素、教育因素而得到改善。

  Q:家长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帮孩子建立社交圈、培养社交能力?

  A:家长要遵循“逐步适应”原则,小圈子要从全熟悉到半熟悉,然后逐步过渡到陌生环境。上幼儿园之前,可以多带孩子与亲朋好友交流,从和家人相处开始;步入幼儿园之后,除了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或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玩耍之外,也要注意与幼儿园老师的配合。在家中还可以通过角色游戏、童话故事,让孩子体验社会化情景,培养交往能力。

  (王莉爱,心理学硕士,宝宝树米卡成长天地副总编)

  D14-D15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