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上市公司·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上市公司·封面报道

华兰生物“缺血”困局待解(1)

去年净利3亿元,创4年来新低;驱动业绩的双轮“卡壳”,血液制品原料短缺,疫苗业务随疫情波动

2013年04月2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3月30日,华兰生物封丘单采血浆站门前,献完血浆的“献浆员”正在等待同伴。他们将乘坐免费的面包车返回村里。

  近期,H7N9禽流感病毒肆虐多个省市,多只疫苗概念股的股价在爆炒中一路上扬。地处河南中部城市新乡的华兰生物即是其中一家。

  在业内,华兰生物更牵动资本市场神经的是其国内血液制品龙头企业身份。作为中国拥有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华兰生物近期发布的2012年报显示,其净利再度下挫。

  年报显示,华兰生物在河南已经开设了2家血浆站。要知道,自上世纪90年代艾滋病暴发后,河南就关闭了境内全部血浆站。

  新京报记者采访发现,仍未完全走出艾滋病阴影的河南,在采血机构设置上依然保持谨慎。目前,华兰生物在河南开设的两家血浆站中,只有一家可以为其供应血浆原料,另一家直至去年11月才拿到批复,目前仍在建。这意味着,华兰生物血浆原料短缺的困局,短期内依旧难解。

  定位于生物技术高科企业的华兰生物,近年来迈开其第二条腿——疫苗研发和生产。去年疫苗实现营收近3亿。但华兰的疫苗产业,特别是流感疫苗,在国内受制于政策起伏和疫情因素,发展亦不算顺利。

  奖金礼品刺激献浆热情

  张全友估算说,仅献浆一项,他去年可从血浆站获得6000多元的收入。

  自打“华兰生物单采血浆站”2010年落户封丘县城后,原本做商标设计的张全友就关了门店,买了辆14座的面包车为血浆站跑起了运输。

  血浆站是幢白色的二层楼。楼顶处写着“献浆无损健康、救人功德无量”的红色大字。一楼大厅的进门处,摆放着“2013年献血浆奖励政策”的宣传栏;另外还有宣传栏介绍了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捐献血浆的事迹。

  乘客是他早上从封丘县下面的村子里接来的。下午两点左右,司机张全友再把他们送回村子。根据行驶距离,血浆站的工作人员,每天下午会付给张全友三五十块或更多的报酬。

  血浆站将张全友的乘客们叫做“献浆员”。3月下旬,三四十岁的留守妇女们是献浆员队伍的主力。而在春节那段时间,走进血浆站更多的是打工返乡的男人。

  献浆员们所捐献的血浆,归封丘采浆站的母公司——位于新乡的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据报道,利用一袋血浆,华兰生物可生产人血白蛋白、人凝血因子等38个规格的11种产品。

  根据规定,献浆员须是封丘当地户籍、年龄在18-55周岁之间,且男女体重分别不得低于50公斤和45公斤。封丘80万的总人口中,目前在血浆站登记的献浆员数量约2万人。

  对血浆站的构造和献浆的过程,大多数献浆员“轻车熟路”。走进血浆站的大厅、排队体检合格后,他们躺上血浆站2楼的一排机器。

  机器自动将他们体内不超过580毫升的血液抽出,分离出血浆后,再将血细胞回输到献浆员体内。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最后,献浆员们从离楼梯口不远的窗口,领200元补贴离去。

  除了200元补贴、免费接送外,血浆站还有其他一些旨在刺激献浆积极性的措施。比如,90天内连续献浆4、5、6次,可分别获得100元、150元和200元的奖励;年度献浆24次以上,可获得价值800元的礼品。

  张全友自己就是一名献浆员,并且比一般人要“狂热”。去年,他跟妻子每人月均献浆2次,全年总计24次。这样的频率,也是卫生部出台的《单采血浆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上限。2012年春节前后,血浆站送给了张全友一台新乡当地产的新飞牌洗衣机。他偶尔还会领到卫生纸、水杯等奖品。他说,他献浆不只是为了钱,更多的是“为了健康和爱心”。

  在这个豫中县城,这也是多数献浆员的“标准答案”。很少有人谈钱。上世纪90年代初期,河南驻马店等地非法血浆站泛滥,部分因贫穷去卖浆的农民,罹患艾滋病。河南省境内的全部血浆站遂被政府关停。

  近20年过去了,封丘血浆站成为河南重新“冒出”的第一家血浆站。机器取代了手工采集,但部分献浆员仍担心被乡邻说“为了钱去卖浆”。

  华兰生物董事会秘书范蓓说,血浆站一直试图通过宣传“救死扶伤”、“血浆银行”等概念,消除这些负面声音,并说服更多的人前来献浆。

  来自河南省卫生厅的数据显示,2012年,封丘血浆站采浆量在50吨左右。此前一年,机构的研报中估计,封丘站采浆量为25吨。

  四年内净利润锐减过半

  血浆的匮乏,踩住“高速奔跑”了十余年的血液制品业务的“刹车”。

  这家国内目前血浆综合利用率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血液制品企业,1992年时在河南新乡成立,2004年登陆中小板。现年64岁的安康为其董事长和实际控制人。

  招股说明书显示,华兰生物2003年的营业收入为2.53亿元。10年后的2012年,其营业收入增长至9.72亿元。

  从2009年到2012年,华兰生物的业绩走出了一条“遽然上涨而后大幅下降”的曲线。2009年,华兰生物营业收入由2008年的4.75亿元涨至12.2亿元,增幅高达156.86%;净利润也同比大涨224.94%,由2008年的1.87亿元涨至6.08亿元。

  2010年,华兰生物的营收和净利继续冲高,分别达到12.61亿元和6.12亿元。

  但接下来的2011年,华兰生物迎来“发展史上极为困难的一年”,其营收和净利润为9.6亿元和3.7亿元,同比分别大降23.8%和39.46%。驱动业绩的双轮同时“卡壳”——2011年,疫苗业务收入则从2010年的5.12亿元,锐减58%至2.15亿元;血液制品业务收入也降至7.46亿元。

  业绩的萎靡在2012年仍在持续。2012年,华兰生物实现营收9.72亿元,净利润为3亿元,较2009年的6.08亿元锐减一半。其中,血液制品业务收入为7.24亿元,同比下降2.9%。

  据悉,2001年时,出于安全的考虑就已停止审批新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这也意味着,十年下来,华兰生物在国内的竞争对手仍然只有二三十家。另一方面,如治疗血友病的人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在国内市场时常断货。并且随着其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市场需求更为旺盛。

  2010年的年报中,华兰生物三次用“供不应求”形容血液制品所面临的市场状况。

  (下转B04版)

  □新京报记者 尹聪 河南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