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专题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专题评论
上一篇

微言大义

2013年04月2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聚焦现场】

  @央广陆敏:#非常回家路#10:34周从芳安抚了母亲,留下一半水果,急忙赶回自己家。她紧紧抱住仅二十天不见的女儿,一声不吭。我没有看到她的眼泪,因为我也不争气地模糊了双眼,十九个小时,几千公里,飞机,汽车,摩托,她没有合过眼,只吃下了同车人给的一个小面包,一路奔袭,所为的,只是这一个真实的拥抱。

  @农家苦李子:地震后滞留在学校的芦山县中学学生,没有等着“被安置”,而是纷纷在自己手腕上扎起红色丝带,成为一名志愿者,清扫垃圾、搬运物资、安抚伤员,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在感恩,他们在奉献,他们在成长!

  @新民周刊杨江(媒体人):有爱心值得称赞,但参与救灾更要尊重救灾的规律与秩序,比如我遇到了四个成都大学生,三女一男,昨夜开着私家车啥也没带,却强行占据道路资源进入灾区,所谓志愿工作不过是帮助发了一会水,今天上午就又要忙着回成都了。四个人都叼着烟,很自豪地说自己是来献爱心的。孩子,变味啦。

  @华西医院心内科杨庆(医生):地震了,库存的血不够。成都的百姓知道,当即走向采血点,走向采血车,排队献血。仅一天一夜,献出的血液即已装满成都各血库,即已足够灾区伤员使用。这就是成都人,令人感叹,骄傲的成都人。

  @花在深树:从电视台出来,有陌生人敲我的车门问能不能跟我的车去灾区,原来是自发前来的志愿者,他们好几辆车上装满了自己筹集的救灾物资,看样子已经在电视台门口候了很久。

  @单士兵(媒体人):老人是昨天被砸死的,今天,他就入土了。不入土,他的儿子不安呀。他儿子说,天热,停电,没有风扇。摆久了,有味。亲友们把盖坟的砖头一块一块从山上传下来。他儿子忧伤地说,那些砖头,原本是用来盖房子的,现在,却用来盖坟了。我说,这坟边那棵树,长得真好呀。

  【救援建言】

  @付平_华西(医生):保留灾难受害者完整的记录在医学、社会和法律意义上都至关重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记录患者的身份、血型并尽可能简要记录患者目前的临床状况、体检发现和采取的诊疗措施。可以要求医生、护士或其他医疗人员的协助,节省时间以尽快开始下个患者的检查评估。

  @老徐时评(时评人):有网友总结,不在灾区的我们应该做到的:1.这几天首要是救人,先不要吐槽调侃反思;2.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最新消息,不传谣更不造谣;3.不擅自前往灾区把道路和交通留给救灾运输的车队;4.如果身边有在灾区有亲属的同事朋友多些询问安慰和陪伴;5.对求救的信息你的一份转发也可能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

  @李炜光(教授):美国加拿大等国就非常重视社区自救机制的建设,因为他们认定只有“来自身边”的救援才最快,最有效。所以注意平时投入资源组建社区救护队,人人接受培训。当大震发生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砸死,在废墟外面的人得有能力和工具即刻展开救援。

  @魏英杰(媒体人):有必要澄清一点,专业救援不等于不需要民间救援,民间救援也不等于非专业救援。集结专业人员,为灾区提供各种救援服务,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救援措施,不是补充,也不是打酱油。当然,这不是说开个车后备箱放几箱方便面那种。

  【凝聚共识】

  @李蒙不蒙你(记者):专业的工作需要专业人士来做。如何释放民间爱心,凝聚民间共识,切实让中国公益事业走出困境,最大的瓶颈问题是中国人的公益理念需要提升。要明白,无论是善款还是物资,运送到灾区需要成本,发放给灾民需要组织,救灾需要专业,更离不开政府。

  @北村(作家):大灾难来临时就是国民同心合意之时,有其特殊的语境,少说慎言咒骂恶语就是合作:监督非常重要,但监督不是咒骂,监督就是监督,是就事论事,是实事求是,是细察举证,这样更有力量。大难当前,戾气和恨是最不需要的,爱、理性和温暖才更有效率、更能抚慰人心。希望一些进步国家的灾难救援经验给我们启发。

  @verinita是梦想家(导演):5年前汶川地震的次日进入灾区,我就被无数的四川人感动着,那种大灾面前的大爱,让我一次次泪流满面,那一年的夏天我几乎一直待在成都、绵阳、北川、安县,结交了一大批震后余生的四川朋友,我们一起在路边的大排档里为伤痛流泪,为新生活举杯,没想到5年后,灾难再次降临四川,只能祝福:四川,雄起!

  @时光里拾荒:昨天不时有好消息传来,无论是生命通道的抢通,还是水库和供电的恢复,都让人欣慰。但那该死的伤亡数字,仍让人感到很痛心。看到新闻说,下午时有一次较大的余震,希望灾区的同胞和所有救援者都平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