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完善信息平台,捐钱捐物才不纠结

2013年04月23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灾后大规模捐赠的信息公开应该做得更细致,并形成一个公开机制。灾区对所接收到的救灾款物,一一列清,定时公布物资去向,接受社会监督。

  昨天上午,民政部下发紧急通知,提倡对地震灾区的捐赠以资金为主。对于捐赠物资和装备的,要提前做好与灾区民政部门的协调工作,有组织地运往灾区。同时,民政部还要求,社会组织向社会公布捐赠人权利义务、资金详细使用计划和成本预算,还须定期公布详细的收支明细。

  芦山地震之后,社会援助热情高,捐钱还是捐物,曾经一度困扰很多人。除了信息掌握不够、不确定哪种更切合灾区需要之外,有人担心自己捐的钱物,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民政部门的提醒很有必要,但要消除民众的顾虑,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一些成熟的社会组织,在信息发布上已大有进步,但在重大灾难之后,往往是很多组织和机构共同参与,因而政府在信息汇总和发布上,需要建立一些机制。

  首先,是救灾物资信息平台的建立。在救灾的最初阶段,灾民更缺乏的往往是各种物资。但信息的不透明以及传播的不对称,使得外界对灾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物资,并不完全清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资的盲目捐赠,也使一些捐赠品在灾区难以迅速派上用场。

  因而,政府部门在第一时间的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就会显得特别重要。从这次地震的情况看,媒体和当地一些部门,也都在不断公布一些地方所缺物资的清单,如果能及早汇总到一个权威平台,可能有助于救灾物资的捐赠和发放。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救灾资金的使用,要有制度化的公布平台。2009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汶川地震后,80%的捐赠资金进入了政府财政专户,六成以上的捐赠人不知道捐款去向。这使得普通公众对于爱心捐赠的去处,存在大大的疑虑。

  救灾资金,是灾民灾后重建的重要物质基础。捐赠资金的支配应该由专业的团队和公开的信息平台作保障,这不仅是对捐赠人每一分钱负责,也可以接受社会监督,更有效地帮助灾后重建。汶川地震后,有媒体报道,知名度很高的映秀、北川的重建资金都绰绰有余,相比之下,一些不出名、更偏远的地方,比如青川等,所获救灾资金就相对少一些。

  吸取这些教训,灾后大规模捐赠的信息公开应该做得更细致,并形成一个公开机制。比如,灾区对所接收到的救灾款物,在一个公开平台一一列清,定时公布物资去向,接受社会监督。

  只要捐赠去处的信息公开、透明、传播对称,捐钱还是捐物,公众自会有自己的判断,就不会为捐什么而纠结,也不会担心自己的爱心被浪费。

  □魏巍(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