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专栏
上一篇

大学不该为走出去而走出去

2013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大学小言

  我不喜欢谁有钱谁出去“交换”这么一种思路,那样不公平,而且,会分散在校生的注意力,影响整个大学的教学质量。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北京大学与260多所海外大学签订了校级交流协议”,香港中文大学则“至今已与世界各地逾二百所学府订立学生交流计划”——我相信两校的自我表白,而且,国内名校大都能拿出类似的数据。需要追问的是,愿意跟你合作交流的是哪些大学,以及协议是怎么签的、实际执行效果如何。

  应该说,签“校级交流协议”是很严肃的事,双方都在互相掂量与揣摩;因为你签了二流大学,人家一流大学就不跟你签了。因此,合作协议不是签得越多越好。我相信,北大、港中大签合作伙伴时,都能找到一流大学。只是这些协议虚实不同,有仅限于研究课题的,有互请教授的,也有交换学生的——我最看重的是第三种。同样是接受交换生,象征性的三五名,与成规模、可持续的几十上百,意义明显大不一样。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送出去交换的本科生,分布在32个国家或地区,美国最多,374名;其次中国内地,140名;再次英国,114名,往下有澳洲105名,荷兰80名,加拿大64名,日本57名,法国54名。如此“国际交换”,北大目前做不到,其他中国内地的高校更是望尘莫及。

  可最近几年,随着国力的增强以及教育经费的增加,中国大学越来越自信,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你到欧美各著名大学走走,到处都是中国内地来的访问学者或交换学生,且基本上都是自费。

  这当然是很大的进步,二十年前,我们到海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机票、住宿之外,还会拿到主办方给的零花钱。而现在,我们的教授自带经费,跑到全世界各著名大学去访问、进修、合作研究,当然是扬眉吐气了。但必须承认,今天中国的大学教师之所以满世界找合作/指导教授,有钱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很多大学制定政策,若你想晋升职称,不管学的是什么专业,都非在海外呆上一年半载不可。南方有所名校,甚至将留学一年以上作为招聘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此刻意追求“国际化”,在我看来是走火入魔。但各高校的教师们不得不纷纷上路,用各种名目外出镀金。

  为了便于本校师生外出学习与进修,大学校长们都喜欢与海外大学签合作协议。可我注意到,很多冠冕堂皇的协议,无法落到实处。偶尔参加谈判,更是觉得气馁——对方一提具体条件(尤其涉及经费),我们的领导就开始打太极拳。

  所谓“国际合作”,学校签的协议,有时不如院系一级的见效。这些年,各大学除了校级交流,还鼓励各院系自作主张,开疆辟土。当北大中文系主任那几年,在签合作协议这方面,我很慎重。并非目中无人(校),而是担心此举的负面效应。香港中文大学的交换生计划,是有实实在在的奖学金在支持——翻看《香港中文大学概况2012-2013》,第176页至201页开列名目繁多的奖学金供学生申请。而目前中国各大学提供海外交流的奖学金数量很有限,很多大学及院系签的协议其实是自费项目。

  我不喜欢谁有钱谁出去“交换”这么一种思路,那样不公平,而且,会分散在校生的注意力,影响整个大学的教学质量。至于为出去而出去,将出国交换作为一种炫耀的资本,更不可取。(5)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