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年,朱利安·巴恩斯的妻子帕特·卡瓦纳(Pat Kavanagh)被诊断出脑癌,仅37天后就离开了人世。他们在一起共同生活了30年,巴恩斯心中的痛不可想象,但他没有立即将之诉诸笔端。如今他的新作《生命的层面》 (Levels of Life) 糅合散文、小说和回忆录,薄薄的百来页,承载了厚重澎湃的情感力量。小说用乘热气球飞行的创举和航空摄影的发展,隐喻回忆和爱的展翅高翔、自由及刻骨铭心。然而里面没有掩饰贯穿其中的阵阵撕心裂肺的痛、未亡人孤独的心跳。全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走访了19世纪三位热气球爱好者,飞行的兴奋代表了初恋令人晕眩的喜悦,“一种受制于风力和天气威力的自由”,类比对爱情的臣服。第二部分虚构了其中两位爱好者之间的情事。女方伤了男方的心,男方不停地自问她是否和我在“同一层面”。这一部分象征了爱情的着陆,不再是空中飞翔的刺激和陶醉,而是落了地,追求安全感所带来的安逸。在教人心碎的第三部分,巴恩斯让我们窥见他个人的伤痛。他以出奇精准的文笔书写了哀悼和悲伤之情,那个常被用逃避和沉默来掩饰的人生经验。《生命的层面》最后所迸发的震撼、直抒胸臆的情感,是巴恩斯以往作品中前所未有的。
现居芝加哥的波黑作家亚历山大·黑蒙 (Aleksandar Hemon)日前出版了首本回忆录《我的人生之书》(The Book of My Lives),讲述他在萨拉热窝度过的青春时代和逃往西方、适应新生活的经历。黑蒙以妹妹的出生为引子,诚实明晰地描绘了自己童年时的嫉妒和迷惘。上世纪九十年代,巴尔干地区再度爆发战争,他们全家最终踏上逃亡之途。1993年,他的父亲带着妻子和女儿去了加拿大。黑蒙此前一直在萨拉热窝,一座他热爱的城市,靠当记者勉强维生。在前半部分的章节里,他保持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自贬口吻,认识到自己虚妄的错觉和年轻气盛的自大。1992年,他获得机会到芝加哥访问一个月,结果便没有回去。回忆录的后半部分记录了他早期在这座城市的挣扎奋斗,他对足球和国际象棋的爱好,在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时尽情地享受其中。一直如饥似渴阅读的黑蒙掌握了英语,当过一段时间非母语英语课程(ESL)的老师,之后又用英语写作。他坦率地写到自己第一次失败的婚姻和后来遇见并爱上现在的妻子。黑蒙没有采取传统线性的叙事手法,每一章都可单独成篇,但它们一层层累积的情感——在写到小女儿重病的终章时达到顶点——最后几乎把人吞没。
曾在华尔街担任法律代理人和谈判顾问的苏珊·凯恩(Susan Cain)离开喧嚣的金融世界,写书鼓励害羞腼腆、总爱作壁上观的人欣然接受自己寻求独处的灵魂,她充分领悟到孤狼的力量。在沉迷于《泽西海岸》(Jersey Shore)的自恋和《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带来的知名度的美国,凯恩认为,有多达一半的人其实个性内向敏感,我们应该开始重视谛听他们的声音。性格外向的人拥有他们该有的地位,可一旦当我们把武断和干练混为一谈时,事情很快会变得不可收拾——华尔街的经济崩溃是近期最触目惊心的例子。在《文静:内向者在一个无法停止讲话的世界里的力量》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一书中, 凯恩分析了美国如何从一种内向型、“推崇个性”的文化转变为外向型、“推崇个人”的文化。部分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内敛倾向实际是由基因决定的,而照生物进化学家的观点,先天的性格有其存在的理由,即,有助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作者也大胆地把笔锋对准性格内向的人和许多时常感到自己被排挤到角落的举棋不定者, 敦促他们“坚持自己的立场”。从怎么当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的家长到如何使内向者和外向者融洽共事,这本见解丰富而独到的心理学著作无疑能让内向和外向的人同时从中获益。
编译:LILY
■ 天下书情
《金雪:曹疏影诗集》
曹疏影著
KUBRICK 2013年1月
《金雪》是中国香港作家曹疏影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诗集,以她2005年离开北京之后在香港和意大利等地写作的新诗为主,加上两本非正式出版的诗集《拉线木偶》和《茱萸箱》的部分作品。她在北大读书时,诗歌精致繁复,充满隐喻和各种结构试验,之后,诗歌呈现出因时空转变而带来的微妙变化。想象力更为开阔、奇谲,写作也更为开放自如。她以轻灵之态来书写世界之重,对人世的爱欲、对文字的执迷跃然纸上。
《记忆有树》
钟国强著
川漓社 2012年12版
此书为作者最新散文结集,收录了他近些年的叙事、抒情散文与读诗随笔,同时他的最新诗集《只道寻常》也一起出版。
书的名字有段曲折,作者本想叫其《生命树》,后来因不想与电影同名,于是易名为《生命有树》。在想起周汉辉有一诗以此为名后,不敢掠美,于是把“生命”改为“记忆”,定名为《记忆有树》。有评论称,书中的记忆,树,不光是隐喻,也一直提醒读者,只有暂时忘掉一切艺术手法的生疏化和奇异化,忘掉语言表述的陌生化,才能让那些昏睡的、沉寂的词语在时间和记忆中苏醒过来,重新复活。
《不是土地供应:香港土地供应的迷思与真相》
本土研究社 2013年3月
土地供应问题是香港一直以来的迷思。楼价高,源自土地供应不足的一些论调,使得整个香港突然全城闹地荒,发展部门甚至慌乱中不顾及整体规划,把一些豪宅延伸到角角落落,牺牲了其他社会需要,并一次次激发矛盾。本土研究社从这些问题出发,从基本事实、概念到具体建议,希望把香港的土地及房屋问题回归至土地分配、房屋发展模式及规划制度民主化等症结,在当今政治经济及社会脉络背景下,试图逐一拆解所谓土地供应不足的迷思。
《草与露》
廖碧玉著 玉山社 2013年4月
本书作者廖碧玉是移居到加拿大的台湾人,该书是她用七年时间写的十篇小说。十个故事讲述了作者过去三十多年,在加拿大、美国生活所见到、所经历的北美台湾人的焦虑——包括遭受不平等的种族对待、职场的压力以及家庭生活中的两性矛盾、代际矛盾、婚姻的试炼,以及与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互动等。作者通过小说中的故事铺陈,让人真切感受到异乡人生活中的笑与泪。廖碧玉的文字简洁,带有亲切的台语味道,精准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女性的生命与生活轨迹。新京报记者 于丽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