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无论什么季节,这座城市都应该是黑白两色的”,这是伍迪·艾伦影片《曼哈顿》中的开场白,伴随着这段旁白,出现的是纽约的象征曼哈顿,笔直窄窄的街道、摩天大楼。很多耳熟能详的地标性建筑——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都兴建于电影还是黑白的时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摩天大楼的兴起奠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模式。
作为现代都市的代表,如今近400岁的纽约面临着城市病的巨大挑战,高能耗、交通拥堵、生活质量下降,基础建设老旧等。后“9·11”时代的纽约在走出伤痛的同时,如何实现“华丽的转身”,这样的城市转型需要规划者的技术与理念,以及民众的参与共同完成。
新京报记者王晓枫 美国报道
人性化代替“高大全”
现代化城市发展方向已不仅仅是追求高投入,而是选择最适合的规划方案。
从布鲁克林大桥上看曼哈顿,一幢一幢像乐高积木一样的、5500栋高楼密集排列在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水泥森林林立的纽约是很多新兴都市的参照样本,但如今的纽约城市规划已不再只是追求摩天大楼。大到着手修订城市土地分区规划,小至用自动化楼宇控制系统改造城市老建筑,以提高能源利用率,纽约不再讲求“高大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主题。
这种转变特别体现在“9·11”后以及迈克尔·布隆伯格担任市长的10多年间,这位亿万富翁个性市长用技术加理念使纽约跨越了城市发展的滞胀,如今的纽约公交使用率70%以上、100多岁的地铁还在24小时不中断地服务乘客、犯罪率全美大城市最低、人均寿命全美最高。 纽约2007年在布隆伯格的领导下开始推行纽约城市规划,其中包括修复城市老化基础设施,减排30%的目标等。
纽约城市规划合作伙伴、西门子公司基础设施领域CEO博乐仁认为,现代化城市发展方向已不仅仅是追求高投入,而是选择最适合的规划方案,这代表了城市建设的新思路,他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一个城市能否实行可持续发展,接受先进技术的同时,还要接受并运用技术背后的理念,感受到节能带来的益处。
“老屋翻新”,吹毛求疵
改建计划负责人理查德·马兰卡认为,这种工程的难度在于要尽可能地使用老建筑已有构造。
如何现代化一个已发展近百年的摩天大楼区,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用新科技使老建筑更加节能环保、高效人性化,尤其是一些地标性建筑物,这些老楼多是水泥结构,不能充分使用自然光,能耗高。
拥有120多年历史的卡内基音乐厅正在进行这样的“老屋翻新”。
纽约“翻新规划”是围绕节能减排开始,纽约每一座建筑物的排放量必须要达到市政府设定的标准。为达到纽约市“苛刻”的节能排放标准,马兰卡介绍称,如今的卡内基音乐厅已经实现了不用石化燃料,基本排出的都是蒸汽,只有应急发电机烧油。对于最耗费能源的制冷,采用西门子公司的APOGEE楼宇系统,随时监控整栋大楼的制冷、供暖、照明、电力能源使用状况。这样还能为每个练习室提供最合适的温度、适合的气流,同时达到艺术家苛刻的要求。而且虽改建工程正在进行,使用却并未受影响。
城市规划总是在寻找最佳解决方案,而其最终目的是服务民众。重大规划蓝图并不只是规划者的独舞,要真正实现每一项规划,民众的支持很重要。因此重大规划计划出台前,纽约市政府多采用听证会、问卷调查、媒体讨论等方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以求最终形成社会共识,这样城市规划才能符合多元主体利益的诉求,也能避免规划者走弯路。
音乐厅执行与艺术总监克里夫·基林森爵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改造这种地标性建筑物难度很高,不可能为添加高科技而在这种建筑物上钻洞。为保持历史风貌,改建对于新添加的座椅也几近“吹毛求疵”,基林森表示,他们甚至去加拿大找到了120年前制作这些座椅的原材料。
除卡内基音乐厅,纽约证券交易所、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等也在进行“重生”。这种自动化、照明、安防、配电等技术均被采用其中。
老楼历险记:险被拆到投标改建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政府到私营部门,从非营利公共组织到普通市民对于城市发展的共同参与。
对于老建筑,纽约差点走弯路,上世纪60年代,林肯中心音乐厅刚刚建成,卡内基音乐厅一度面临着为商业摩天大厦让路被拆除的命运,但在音乐家的努力下最终保住了,并由市政厅买下,然后交由非营利组织管理。整个改建计划完全采取公开招标,只有提供最优解决方案的公司才能中标。这个计划约耗资2亿美元,整个改建过程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监管,从是否使用绿色材料、工程质量到资金使用状况都被严格把关。
不过对于老建筑的改造由于耗资巨大,纽约主要改造地标性老建筑。去年布隆伯格要拆除曼哈顿一片低矮建筑群,将其改造成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的计划遭到市民组织的反对,他们认为应该为这个地区保留一些历史。此外,纽约的城市规划项目都标明资金的来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政府到私营部门,从非营利公共组织到普通市民对于城市发展的共同参与,这就使城市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政策。
遗址上的“疗伤公园”
“遗址是一片特殊的土地,但只有真正与城市融为一体才能抚平人们的伤痕。”
曼哈顿的另一老设施,是建成于1873年的中央公园,100多年来,历届市政府更替、无数开发商来到曼哈顿,但是这块跨地340公顷占150街区的绿地却从来没有改变它的用途。如果不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曼哈顿这样的商务区会有这样一片“森林”。
中央公园的设计者、美国景观学先驱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认为,公园不能是少数人赏玩的奢侈品,而应是普通公众身心愉悦的空间。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纽约乃至美国的城市规划,如今纽约市的规划方案提出建设森林公园,以及在私人住宅、机构和空地种树,让所有纽约人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达一个公园。“9·11”纪念遗址是另一个计划建成开放休闲区域的公共景观。
距离世贸中心越近,越能听见巨大的水流声,“9·11”纪念遗址是将双子塔留下的大坑建成6米深、各占地4000平方米的方形水池,其四周的人工瀑布汇入池中央的深渊,四起的水声遮蔽了闹市区的喧嚣。
在遗址方案评选委员会主席瓦坦·格利高里看来,没有什么比水流更能表达对逝去生命的缅怀,同时又能表达出重生的希望。要实现这样一个超前的设计理念,要有先进的技术配合,2200多立方米的水日夜不间断循环、净化,还要符合节约能源的要求,并不是简单的工程。
西门子公司基础设施业务顾问罗伯特·詹森介绍说,他们通过自动控制系统驱动水循环,而且细化到控制每一股水流的压力和速度,工作人员可以实现远程实时监控水质,最可贵的是实现完全节能减排,不会产生能源消耗过多的副作用。
“9·11”遗址志愿者多是那起悲剧的亲历者和遇难者家属,志愿者托马斯·佩里说,“纪念遗址在将来会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不会有安检,每个人都可以直接进入,享受这里的阳光与平和气氛。”
正如遗址的设计师所说,虽然遗址是一片特殊的土地,但只有真正与城市融为一体才能抚平人们的伤痕。
■ 反思
城市规划不是精英的独舞
如果说“9·11”事件让纽约的城市规划更好地服务于民众的生活居住质量,那么去年的“桑迪飓风”,让纽约市的规划者们认识到,应对极端天气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之一。
纽约区域规划协会联合西门子和咨询公司Arup发布的一项有关城市基础设施的报告指出:2012年,极端天气现象为全球带来约合1600亿美元的损失。人口稠密的城市更容易受到灾害影响。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技术是抵御天灾的关键。据悉,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正斥资18亿美元提升纽约基础设施建设。
桑迪飓风带给纽约的最大重创就是大规模停电,纽约市政府已开始升级电力供应设施,通过一条铺设在哈德逊河底的电缆将电力从新泽西州输送到纽约。提供该技术的西门子公司工程师说,这不但有助于保持电网稳定,还可缓解纽约供电瓶颈,而远在新泽西的配电站即便遭遇特大洪水也能确保设备运行。
在4月纽约召开的城市区域发展合作会议上,博乐仁博士为纽约未来城市发展蓝图提了“弹性城市”这一概念,即用预防性智能化手段来降低城市运行成本、增强城市抗灾能力,例如节能的自动化交通系统、智能电网等,但他特别指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要合理投入,不能因为要增强城市应对灾害能力,而采取过度保护的措施,这样会造成成本大于收益,并不符合最优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总是在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最终目的是服务民众,纽约的重大规划蓝图并不只是规划者的独舞,要真正实现每一项规划,民众的支持很重要。因此重大规划计划出台前,纽约市政府多采用听证会、问卷调查、媒体讨论等方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以求最终形成社会共识。这个共识不仅是政府与市民的共识,还包括了社会团体、专业机构、企业等不同群体的共识,这样的城市规划才符合多元主体利益的诉求,也能避免规划者走弯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