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7:家居文化二十年之北京家居地理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7:家居文化二十年之北京家居地理

南四环家居商圈

两大老卖场 繁华新南城(2)

2013年05月02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南四环大红门桥西,集美家居正在重新做外装修。
南四环大红门桥西,集美家居广场前的雕塑是其标志。
城外诚家居广场上大椅子造型的电子屏幕。

  (上接D06版)

  ■ 区域特色

  南城家居定位朴素

  受到历史和客观条件等各类因素的制约,北京市的发展重心曾一度向北、向东偏移,而“奥运经济”概念的诞生在极大地推进北部区域跳跃式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南北城之间的发展失衡状况。据刘长河的回忆,最开始设置班车时,消费者听说不花钱坐车,都不敢上,后来经过大量宣传之后才热闹起来。

  对此,赵建国也表示,集美最大的店放在南城,企业的社会定位就是朴素与实惠。“从品牌重合度来讲,集美跟居然、红星,有80%以上是重合的,相差的20%品牌,是对消费者来说更加实惠的品牌。” 强力家具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张福才也表示,南城百姓对于集美更觉得亲切,“虽然卖场里面不见得多整齐,但老百姓觉得这才是买家具的地方,敢进去转。”

  从销售额来看,南城消费者单笔成交额相对而言的确少一些,张福才告诉记者,最有趣的是,这里多是一家数口人一起选购产品。“北边的消费者买家具可能由一个人或者小两口决定,南城不一样,一想到是要花两三万元的事情,家里谁都不放心,可能公公婆婆、丈人丈母娘都来了,一来就是五六人的一大家子。”

  ■ 居家回忆

  来集美就是因为有班车

  ●小雅,南城居民,80后

  我们家住在角门东里,好多家具都是在集美买的。到这里主要因为我家小区门口就有一趟班车,每天都能见着,坐着车直接就来了。我买家具的时候周围都是平房,现在已经有一些小饭店、小超市之类,估计这些也都是在2008、2009年以后才建起来的。那时候集美没有指示牌,逛家具老是找不着方向,走着走着就绕回来了。

  ■ 创业故事

  从改良家具到集中展卖

  ●赵建国,北京集美家居总裁

  1992年,我在五棵松的一个菜地上盖起厂房,从生产家具变为倒腾家具。所谓倒腾家具就是四处探访、学习,看到有好的产品,就带回来自己研究,然后进行改良和再出售。最开始的两面翻的沙发床,就是给消费者做的旧家具改良,把家里的旧床板拿过来,我们给它们放上弹簧再蒙个被套,收点加工费,正反面都能睡,很受欢迎。

  1994年,在广东8000元左右进来的皮沙发,在北京卖1.3万元,我就琢磨能不能自己生产,后来集牛沙发就诞生了。集美生产后批发价7000元,零售价9000元,很有“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

  1995年9月,集美家具城开门营业,门脸只有3米宽。三、四排大房子是土坯墙加少量的砖,冬天冷、夏天热。开业的时候里面还是黄土地,浇点水拍平了,过道上铺上一些烂砖头,里面埋点三块钱一平方米的红地毯,就开始卖家具。

  拆迁变不利为有利

  ●刘长河,城外诚家居广场董事长

  从三优诚实业总公司的一名营销经理,到自己创业办卖场,主要是因为当时负责公司销售工作时,就感觉到1995年左右的家具市场供不应求。当时临时性的家具展销会很多,但没有售后服务,市场反映缺口很大。当时创办卖场是想为消费者提供长期的服务。最初招商时,不收钱才来了一半厂家。于是就唱了出“空城计”,对外宣称城外诚全招满了,你再来就没有地方了,其实就是咬碎牙咽肚子里。

  但是最难的不是开始,而是一次拆迁。2000年,城外诚当时的地址是北京市的开发用地,需要征用。但城外诚作为乡办企业,当地政府决定保留这个品牌,最后选择了现在这个位置。2001至2003年期间的搬迁也确实在当时造成了一些影响,不过现在回头看看,如果没有那一次搬迁,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和发展势头。

  传统企业难沟通

  ●陈志宇,北京爱蜂潮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天猫爱蜂潮2012年从四惠搬到城外诚,迁址有很多现实原因:一是四惠位置偏僻,收支一直得不到平衡;而这里地处南城,未来潜力很大,同时也可以借城外诚的商圈优势,带来更多的自然客流。二是借这个机会将经营模式略微改变,以前我们统一负责经营,现在由商家来提供促销员,将自营与统一经营相结合,以降低运营成本。

  我们目前希望将品牌馆和生活馆结合,前者是独立开店,后者是对品牌没有特殊要求,只要产品。与居然、红星不一样,我们强调性价比,所引入的企业不全是大企业,通过销售额的提升来逐步降低管理成本,甚至最后不收租金,靠消费流水来活。

  但目前最困难的问题是与传统企业的沟通。好多老板当时听得明白,但是过一天又不明白了;还有的就单纯理解为在网上卖货,为此我们也做过很多努力,但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