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投毒案”之后,专家认为,在大学扩招、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主流的当下,大学宿舍关系已成为值得人们担忧的问题。而其中,集体寄宿制更成了不少人口诛笔伐的对象,那么,该如何理解寄宿制的精髓,让其真正发挥对大学生的培养作用?
■ 观点
宿舍应是培育健全人格的空间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导师制和寄宿制,是海外实行精英教育的大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措施。寄宿制学院,不是给学生提供宿舍那么简单,而会把宿舍作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空间。以哈佛大学为例,全体大一新生会安排在HARVARDYARD,每个宿舍还会配备宿舍学监,负责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到了大二,学生们分配到校园里的另外12个学生社区(也就是宿舍区),哈佛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校友关系,培养学生间的友谊。
我国内地大学虽然也实行寄宿制——教育部门还曾发文要求,禁止学生在校外租房——可是,所谓的寄宿制,只是提供给学生一间宿舍,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寄宿制生活的魅力。不像国外大学,可以在下课后和教授们在校园里一起生活、交谈。宿舍里也配备有辅导员,可这些辅导员大多很年轻,很难对学生进行人生指导。
而且,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让大学寄宿制进一步受到重创。一方面,把原来住在校园的教授们赶出校园,另一方面,学生宿舍管理转变为物业管理,且变革不彻底。如果宿舍管理属于物业管理,应该满足学生业主(租客)需要,可宿舍还有各种规定,比如晚上10点熄灯等。
要解决问题,必须思考学校实行寄宿制教学的本意。如果学校实行寄宿制,就是给学生提供宿舍,那还不如全部社会化,让学生自己租房住。要让寄宿制起到育人作用,必须在为学生提供寄宿环境的同时,配备宿舍导师,创造与教授共同学习、交流的空间,如果有充满人文关怀的宿舍管理,有及时关注学生身心变化、指导学生适应学习生活、规划人生发展的导师,大学宿舍生活是会变得精彩的,而同宿舍关系也不至于发展到矛盾无法调和的地步。
(下转D11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