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4:旅游周刊·户外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4:旅游周刊·户外

观战海上捕风者(1)

新京报记者亲历青岛极限40帆船赛

2013年05月0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水手们就像一条鱼趴在双体船狭窄的前端,观察船向和风向,在指令下迅速移动以调整绳索控制帆面。

  5月2日至5月5日,极限40系列帆船赛全球巡回第三站在青岛举行,卫冕冠军阿曼浪潮马斯喀特队领先瑞士阿灵基队两分,获得本站的冠军。这已经是该项赛事第三次扬帆青岛,作为“帆船之都”的青岛,已经不再只是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号,无论是赛事举办的频率,市民的参与程度还是在青少年帆船普及教育方面,都逐渐生长出了“帆船之都”的内核。

  海上F1只有水手没明星

  在阿灵基队水手的倒计时声中,2013极限40系列帆船赛青岛站第二天的比赛在浮山湾启航。记者作为“第五人”登上阿灵基的帆船,体验“海上F1”的速度,近距离地观看世界顶级船队的海上竞技。

  当身处大海中央,耳边只有水声和风声时,你才会发现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和头衔,只属于岸上。在船上,只有水手!他们全身心地聚焦在风与帆上。当天下午青岛的海风不大,气温又有些低,水手们要不断捕捉那些游动不定的风,然后让帆与风在合适的角度接触。同样的风、帆与大海,因为操作技术以及对风向和水流的判断,便使得不同帆船在海面上行驶出不同的航线,从而选择合适的机会进行追赶和超越。

  有时,胜负就在一瞬间,在当天下午其中一轮比赛中,就在阿灵基队绕过最后一个浮标眼看夺冠时,中国之队突然以小角度绕标,在阿灵基的内侧超越,夺得该轮冠军。

  极限40如同田径百米跑

  这就是极限40比赛,速度快,能够让人更直接地看到帆船比赛的对抗性。作为国际帆联(ISAF)授予的四大赛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美洲杯帆船赛、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和世界帆船对抗赛),极限40系列帆船赛代表着另一种帆船的理念。极限帆船赛中国事务代表阎忻民介绍,“是为了让帆船赛的观赏性更强而设计,比如近岸比赛、大帆船、易于观看船员在船上的操作、适合电视转播、40英尺长的船体便于运输等。”它革新了很多帆船赛的理念,就像田径中的100米跑,既有速度还惊险好看。并且比赛规则简单,美洲杯也参照这个比赛把船改成了双体船,“双体船是一个趋势,帆面受风力大,排水好,速度起得快。”

  此次比赛的很多船员都有参加过美洲杯帆船赛的经历,如阿曼浪潮马斯喀特队的船长里·米克兰,他两次参加美洲杯,曾获得世界帆船对抗赛冠军,此次他带领船队获得青岛站的冠军。还有阿灵基队船长摩根·拉尔森曾参加过三次美洲杯帆船赛,获得过6次世界冠军。

  中国之队的船员刘学和张翌然说,美洲杯的难度相对更高一些,对力量和配合要求更高,船型是双体船,稍微大一点。极限帆船赛中战术师是船队的大脑,谁跑了有利的航线就有可能赢得比赛。船长判断风区,因为青岛的风比较乱,船长要很好地判断风区。而且这里场地较小,距离短,船只多,转向过帆等对战术要求要强一些。

  帆船之都航海文化浓郁

  “与前两届相比,今年的比赛形式没有大的变化,”亲自拿下该项目并落地青岛的阎忻民说,“但是和青岛当地政府的合作更成熟,各个项目推进得更顺畅,他们在大型帆船赛事上的经验非常丰富。”

  除了赛事,好的航海文化氛围,普通群众与帆船亲密接触的程度,青少年的基础培养都能影响航海产业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未来的走向。

  来到现场的奥运会冠军徐莉佳认为,世界上少有青岛这样位于市中心的码头,这对帆船和游艇产业链的发展非常有利,还买了很多船提供给学生培训。

  (下转D15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