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察】
一季度票房超50亿,可喜可贺。但中国电影需要的是尊重,是一种更广泛的认可,而不只是票房。
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电影票房总计约52亿,在未来包括暑期档等多个吸金档期来临之前,第一季度的票房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总票房突破200亿的可能,电影产业摇身一变成了黄金行业。而第一季度的52亿里,国产电影占据了近7成的比例,国产片一雪前耻,一下子成了观众消费的主菜。可这场数据的繁华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现状呢?
第一季度的电影中,《西游:降魔篇》的票房贡献居功至伟。凭借上映的完整周期,取得12.4亿票房的成绩。另一方面,原本颇受期待的《007:大破天幕杀机》和《霍比特人》都没能取得预期的成绩,与《西游:降魔篇》相去甚远。借着贺岁档之风,几部商业片杀得你来我往。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国产片里,只有一部似是而非的全明星阵容《一代宗师》可以称得上是“不标准”的商业片。其余都没能逃离喜剧、爱情的元素。
贺岁档之后的《北京遇上西雅图》《101次求婚》无疑都是大团圆爱情喜剧模式。抛开同期传统高票房电影类型不谈,这种中小成本投资的爱情片,似乎成为国内观众的最佳选择。《北京遇上西雅图》和近期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两部电影的票房最终都超过了好莱坞大片。这已经充分说明,中国观众的口味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已经不单纯依赖油腻的特效大片,偶尔的一道爱情甜点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
观众品位的转移,某种程度上对国内电影创作者是一种激励。国产片趋于类型化,给创作者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但类型单一,题材雷同,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这种繁华市场下的功利性,也会丧失国产电影本身的特质。所有的中小成本商业片都在向一种模式进发,每年上映的影片都在增加,看似观众拥有很多选择,可实际上却进入了空前的单一。
当我们把一种电影类型的繁荣彻底消耗之后,又要寻找新的类型,那对整体电影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促进作用。这也是在说,对电影产业发展的追求,不应该停留在票房数字上。这些数字固然可观,固然让美国人、日本人看着眼热,可我们充其量是在某种保护之下,完成了对好莱坞电影的阻击,而我们的阻击方式,却仍是好莱坞式的——依赖好莱坞般明星体制、好莱坞的叙事方法、好莱坞的营销手段。毫不夸张地说,这根本还是一场好莱坞电影的胜利。
我们在票房上完成了对日本电影产业的超越,国产电影的票房比例有所提升,当然是电影人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最重要的是能够掌握市场的已经不只局限于张艺谋、冯小刚这些第五代土壤滋养下的导演。但这只是完成了电影产业崛起的第一步。
当有一天,我们的票房排行榜上,除了数字,还能如日本电影市场一样看到多种类型,看到自身的文化特点,那中国电影才真正到了值得骄傲的时候。
□王沐(北京 影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