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新艺术特刊·艺术现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22:新艺术特刊·艺术现场
上一篇

打开杜尚的“手提箱”

2013年05月0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马塞尔·杜尚 《手提箱里的盒子》 (1936-1941)
总共有300个。1968年杜尚辞世后,作品由其遗孀阿蕾柯西娜最终制作完毕。此次展出作品是红色皮革手提箱,内置布面纸箱,含68件杜尚作品的彩色微型复制品。
宋冬+尹秀珍 《新瓶旧酒 筷道》
宋冬和尹秀珍用杜尚式的语言“复活”了两件早年作品。宋冬将1990年对杜尚《L.H.O.O.Q》的临摹作品裱入另一旧作《筷子》的横截面,看上去像回应了杜尚的作品《新寡妇》;尹秀珍则将《筷子》的横截面装在彩色布料缝制的带轮子的旅行箱中。
新京报实习生 翟超 摄
王兴伟 《灯塔》(1988)
这幅画深受杜尚作品《已经给出》的影响,将杜尚作品中手提一盏灯、横卧着的女人体,转换成了达利式的图景。将人体转换成一片沙滩,将她伸展的手变成一条狭窄山道。
杜尚 《自行车轮》(1913)
杜尚首个现成品装置。
黄永砯 《四个轮子的大转盘》(1987)
由木、纸、铁构成,被认为受到杜尚影响。
王鲁炎 《W自行车》(1992)新京报实习生 翟超 摄
很容易联想到杜尚的《自行车轮》,但艺术家本人否认受到影响。
黄永砯
《胡子最易燃》(1986)
这组作品可以与杜尚1919年的《L.H.O.O.Q》对照着看:燃烧莱奥纳多·达·芬奇的胡子对应在蒙娜丽莎脸上画小胡子的无礼行为。黄永砯对此的解释是:你看,达·芬奇即使胡子着火了还镇定自若。
(口述:策展人唐冠科)

  ■ 本期现场

  杜尚与/或/在中国

  时间:即日至6月16日

  地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以杜尚的《手提箱里的盒子》系列为核心——这一“便携美术馆”里收藏了杜尚最重要作品的微型复制版,在北京是首次展出。展厅两侧为杜尚的另外30余件作品,以及包括黄永砯、吴山专、王鲁炎、宋冬+尹秀珍、李杰等在内的超过15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该展是迄今中国最全面的杜尚作品展,借此探论杜尚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持续影响。

  马塞尔·杜尚作为20世纪初期实验艺术的先锋、纽约达达主义团体的核心人物,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其艺术思想引领了二战之后的艺术主流,影响直至今日。

  “这或许听起来挺奇怪,也颇带有宗教意味——我一生都在狂热地推崇着杜尚。”“杜尚与/或/在中国”的策展人之一弗朗西斯·瑙曼说。他从1967年开始接触杜尚,当时才18岁。正因为策展人的狂热,中国观众才有了这次亲见杜尚作品的机会,而此次参与“新京报新月刊艺术现场”的观众最为关注的则是黄永砯、王鲁炎等中国艺术家究竟如何深受杜尚的影响,对此策展人唐冠科对部分作品做出了解读。

  最全面杜尚作品展亮相

  此次展览以杜尚《手提箱里的盒子》系列为主角。这一“便携美术馆”里收藏了他自己最重要作品的微型复制版,该“手提箱”系列自1935年至1942年创作完成。而手提箱中的宝贝则包括复制的《纽约达达》封面、《L.H.O.O.Q剃了须》等作品。杜尚说自己创作《手提箱里的盒子》是因为“这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将我所热爱的绘画作品制作成微型复制版,而不是真正地去画些什么。一开始我并没有考虑好,做成一本书似乎不太有趣;后来我想到做一个盒子,里面摆放我自己作品的微型复制版,就像一个便携美术馆。”

  15位中国艺术家致敬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说,探讨杜尚对于当代艺术的影响有些像谈论互联网对于今天生活的意义:“它无所不在,处处可见以至于其影踪不是难以觉察便是赫然在目。”于是,此次杜尚作品展上也出现了黄永砯、王鲁炎、宋冬+尹秀珍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杜尚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是在不同层面的,”策展人之一唐冠科表示,上世纪80年代黄永砯的作品明显受到杜尚的启发,但王鲁炎则否认自己的《W自行车》与杜尚有关,“但这确实是个现成品,让观者不得不联想到杜尚。”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实习生郭义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