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1:书评周刊

纪录片导演VS作家徐童

人之生存值得被记录

2013年05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徐童工作照。他觉得穷街陋巷所蕴含的宿命感,远比高楼大厦放射出的美好幻觉更接近真相,更让人信服,也更有美感。 人物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录在艰难处境中生猛生活的人们

  徐童曾说自己“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审美问题,我觉得穷街陋巷所蕴含的宿命感,远比高楼大厦放射出的美好幻觉更接近真相,更让人信服,也更有美感”。他也许想把我们引向这样的思考: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来对待与我们的社会背景和生活境遇都全然不同的人吗?我们能避免廉价的同情和一味的恐惧吗?

  “我的作品其实并不完全关于苦难,关于底层,关于阴暗面,关于同情边缘人群,关于拯救……统统不是。我是极端的宿命和在草根当中发现了极端的顽强,这两个东西突然一冷一热产生的一种让我们可以活下去的短暂理由,这是影片存在的终极价值。正因为有他们,生命才不是漆黑一团,你才明白了,像野草一样、无政府的状态,也能活下去。”

  他成长于朝阳区的城乡交接地带,周边有大量类似棚户区的地方,他认识那些生活在不堪境遇中的人们,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把这群人的生活记录下来的欲望突然变得强烈起来。一时间二三十年的岁月记忆就像一个长焦镜头,把遥远的故事和当下的生活叠加在一起,虽然没有头绪也很难看出逻辑,却形成了一个极为热烈的感觉,“我觉得必须得把我这种彻骨之痛,关于生命的,关于生存之艰难的,困境当中人的心灵状态的东西写出来。不顾一切,不计后果,先去做了再说。因为有一种强烈的冲动,面对粗陋而凶猛的现实,有种忧愤之情不吐不快,这种感觉是来自身体的,不是逻辑的。”

  于是他开始创作一部叫《珍宝岛》的长篇小说。

  徐童和游民的缘分,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游民三部曲”而被人熟知。在这三部作品《麦收》、《算命》和《老唐头》中,他镜头对准妓女、乞丐、地痞、算命先生这些“江湖人”,展现他们在艰难处境中的生猛生活。但徐童说他纪录片创作的源头是一部小说,就是这部叫《珍宝岛》的小说。

  本期书评周刊,关注徐童,关注他所关注的那些在艰难处境中生猛生活的人们。

  详见C03-C04关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