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特别报道·母亲节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2:特别报道·母亲节

池莉 一旦有了孩子,每天都是母亲节

2013年05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池莉和读者分享自己的育女经。
《立》
池莉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5月
32.80元

  5月12日,是母亲节。月初,作家池莉的长篇亲子散文集《立》出版。

  从女儿亦池出生,到硕士毕业步入社会,池莉与女儿共同成长,相互成就。池莉用写小说的笔来讲述24年的“育儿经”。

  即便如此,池莉的理性、节制,对人性的尊重,对现实的体验性思考,在女儿成长过程中体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勇气。她不仅抵抗了应试教育,也赢得了世俗成功:亦池从世界名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

  为分享她的经历、经验,记者独家专访了池莉。

  我明白了,也扛住了

  新京报:在看到序言里您为女儿“陡起狂喜波澜”时,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书名的“立”,是不是在强调人生涵养(而非技术知识)这一“真正的立身之本”的重要性?

  池莉:很高兴你有共鸣!是的。立身之本的确不是技术知识,这一点早已被人类历史所证明。可惜很怪诞,不知谁在误导我们所有人;但凡有孩子的,都躲不掉被黑。幸好我及时明白了,也扛住了。

  新京报:女儿成长的过程,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否也是其自身自立的过程?

  池莉:我以为是。没做母亲的女人,永远是女孩子,有着清纯的美好。做了母亲的女人,就不再是女孩子了,有了复杂的美好。这种复杂,是一种母性力量。

  咬牙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新京报:您提出,“最有效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以自己的方式将女儿教入世界一流大学。您是如何做的?

  池莉:是啊,最有效的教育不单是学校教育也不单是社会教育,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实际上从孕育开始,父母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孩子就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就是咬牙坚持我们家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我把女儿教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是女儿在我们家的生活方式里长大,她自然就会选择。具体怎么做,写在《立》里头了。

  新京报:在展开“最有效的教育”的同时,对于看起来强势而有力的当前中国教育体制,包括其中的诱惑(比如文凭)、各种限制和暗藏的“流毒”,包括您说的“被教育潮流和身边舆论所左右的焦虑和操心”,您如何面对、处理?

  池莉:总而言之,家长首先不能糊涂,不要以为自己都是对的,不可以盲目跟从社会潮流,不要用学校和社会流行的简单标准时时事事苛求孩子,这样孩子才有可能不被窒息,才有可能焕发个人才智。

  犯错误也得趁年轻

  新京报:在您女儿成长、自立的过程中,您对爱的理解、爱的表达、爱的给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女儿踏入社会后,您的爱是否会弱化或“隐退”?

  池莉:母亲对孩子的爱,永远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表达方式。在女儿小的时候,更多的是事必躬亲,一把屎一把尿的,衣食住行样样都得替她料理。女儿从上幼儿园开始到硕士毕业,除了衣食住行,还有喜怒哀乐也得料理,时时刻刻都得想到她的情绪,做妈妈的一言一行和营造的家庭气氛,是否对孩子有压抑或者负面影响?女儿硕士毕业之后踏入社会,很快就独立自主了,就有自己的主见、主张和处理自己个人事务的决定。我对她的爱则变成凡事多听她的:即注意对她有更多理解、尊重和宽容。绝不刨根问底地追究她的个人私事。一些即便看起来是幼稚乃至错误的决定,也不强行去纠正,让她自己去接受教训好了。年轻人不犯错误谁犯?年轻人不犯错误怎么获得经验?犯错误也得趁年轻啊,有时间改正啊。这时候,随着母亲年事增长,她只会更懂怎样爱孩子,只会更懂怎样默默地从心里去爱。

  新京报:母亲节这样的“洋节”,在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对这一现象,您怎么看?

  池莉:我真不知道母亲节以及母亲节的来历。我觉得这样一些节日都不重要,形式都是表面的东西,重要的是我们做母亲的,要懂得怎样爱孩子;我们做孩子的,要懂得怎样爱母亲。这种敏感和知觉,能够贯穿我们生命的时时刻刻,这才是有意义的。一旦有了孩子,每天都是母亲节。

  采写/新京报特约记者 吴亚顺

  【书摘】

  母亲溺爱是必须的

  小亦池是那么敏感和惧怕他人的强势和蛮横。有一次,她纠缠着我不停地和她玩“翻叉”,由于我实在有事情忙,就不耐烦地横了她一眼。立刻,她既不吭声也不哭闹,怏怏离开,钻进她自己的被窝久久不见露面。直到我害怕她憋死,主动过去揭开被窝,小亦池两眼直直傻傻地盯着天花板。我轻轻向她道了一个歉,她的泪水才哗哗流淌出来。

  任何时候,小亦池只要瞥见她爸爸把脸一丧,她顿时就会觉得大难当头。一个小孩子,还没长到桌子高,伸手间无意碰翻了桌子上的一瓶止咳糖浆,地板弄脏了,她爸爸一见就恼怒,小亦池吓得钻进桌子里头,整整一个下午直到我爬进去强行把她抱出来。亦池在外面院子里玩耍,天黑了很久了还不记得回家,特别是学校的考试成绩单,总是一重地狱。只要亦池成绩单有不够理想的分数,她爸爸当即就有难看的脸色。亦池立刻就会蔫头耷脑,流泪,自闭,整个人完全木然了。

  我想我们家的一些亲朋好友,一定会有人以为亦池是笨拙、迟钝和淡漠的。因为在那些短暂的节假日家庭聚会上,大人们多少都有唇枪舌剑夹枪带棒,种种脸色隐藏不满,小亦池常常就是笨拙、迟钝和淡漠的,她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快乐活泼巧舌如簧,不能自如地应对大人们,更没有办法表现出孩子的童言无忌或者甜言蜜语。

  每当这些时候,我都不忍看自己的孩子,我心里难受。我开始注意检讨自己,要求自己力戒急躁,力戒脾气大,力戒在争论的时候容易冒出来的强势。我也与孩子爸爸进行多次正式谈话,也希望他能够注意自我检讨,力戒粗暴的毛病。当然,他并不认为自己有毛病,认为只是我毛病太大,以至于吵架更加频繁起来。我改变不了孩子的父亲,我可以尽量改变自己性格,尽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的努力并不能很快奏效,但是我得尽力,为了我的孩子。逐渐地,只要亦池在家,只要是当着亦池的面,我就强烈克制和忍让。

  小亦池是个普通孩子,我没有发现她特别地聪明,或者特别的有天赋。在一群年龄相仿的小家伙中间,往往小亦池的反应不是最敏捷的,脑筋也不是最灵活的,语言表达更是讷讷不出于口,胆怯使得她更多的时候是腼腆和羞涩的。但是,只要拥有快乐轻松的心情和氛围,小亦池的表现就会令人刮目相看。比如上幼儿园,从踏进幼儿园的第一步到三年后毕业,小亦池一次都没有哭闹。比如小学期间,全校列队操场开大会,一只老鼠窜进她棉袄里头,她也没有大叫大喊。对于这些出色表现,我无比自豪,我无数次地认定并夸赞小亦池是世界上心理素质最稳定的好孩子。尽管长大后的亦池觉得我有点夸张,但她非常开心。

  对于小亦池的性格弱点,我必须溺爱。我的溺爱不是给钱,不是给零食小吃,就是任何时候都维护她、信任她,尽可能为她营造更多的快乐轻松气氛。在这一点上,我不管什么理智不理智。只要谁给我孩子脸色看,谁压抑她,我就要设法排除,哪怕得罪人或者威胁人,我都会做的。亦池初上小学,我就找她们的小学校长谈过,我告诉她,如果她再在学校大会上不指名地讽刺我孩子是因为妈妈有名才得以进校的,我会找报社,会找教委,会找教育局。我宁可与孩子爸爸吵翻直至离婚,都不可以接受和原谅她爸爸对孩子的乖戾脾气:一会儿亲密得不得了,肉麻得不得了,顷刻又可以丧着脸大吼大叫。

  我必须溺爱我孩子虚弱的地方,我必须以溺爱增强我孩子的软肋。好让她逐渐适应这个专横跋扈的社会,适应竞争社会的弱肉强食的环境,也许她性格中有天生难以改变的部分,但我可以尝试促进她的心理素质更加强健和强大,慢慢变得不那么胆怯害怕和窝心难受,慢慢往人群当中去——不管他们怎么讽刺打击和掠夺你。往后,长大了,这世界给你找不愉快的人,还多着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