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D11版)
朱丹说,儿子从事冰球运动已经超过了700个小时,还不包括路上的时间,“很辛苦,要应对期中、期末考试还有比赛。有时候上冰要在早上6点或晚上11点,他学会了怎么管理时间。” 因此,朱丹对儿子的学业不会给予压力,“家长自己也得学会平衡,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朱丹坚信,与成绩相比,这些潜移默化的能力培养能让儿子未来的留学乃至人生之路更为顺畅。
后来,沛恩在学校办了陆地冰球社团,很快将此项目升级为选修课,他负责找装备、做教练;现在推进到和朋友一起成立了名为“侃侃sports”的创业项目,帮中国学生在运动中学习英语,“他自己的英语就是在打冰球的过程中练出来的。”
【经验谈】
●作为家长,首先自己要有成熟的留学观,去掉虚荣心、名利心,想清楚把孩子送出国到底是为了什么。
●家长的作用是引导,千万别把自己变成主角。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极限在哪里,特长在哪里。帮助孩子无限放大强项,弱化缺陷。
●带孩子上培训班,不如多记录他们的成长,深度了解他们,帮他们梳理经历和提升特质。美国招生官也希望看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关注孩子在哪儿完成社会化过程
●浦小君,全球500强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女儿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
曾在多家全球500强企业任职人力资源总监的浦小君希望女儿能找到让她有幸福感的职业。而作为母亲,浦小君能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她的同学上奥数、学琴,她都没有。我甚至在小学2年级前都没给她教过英语。”因为工作关系,小学2年级时,女儿随浦小君去美国一年。临行前,在女儿的要求下,浦小君才给她报了个口语对话班。
浦小君说,女儿自律性很强,“从小到大没有辅导过她学习,是她自己决定要去美国读书的。考SAT时,通常都是我宽慰她,成绩已经够好了,不要再花时间去刷分,SAT毕竟只是工具。”
“高中时,有一天女儿突然说她想考清华,我不置可否,而是问她为什么?”浦小君觉得,在哪儿上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哪儿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她希望通过更多提问,让女儿想透彻。“女儿后来跟着上了清华的同学听了一段时间的课,觉得那更像是高中生活模式的延续,她决定出国留学。”
留学申请时,成绩优异的女儿想去哈佛、哥大,浦小君这回却表达了反对意见,“女儿一下进入到那样竞争激烈的名校心理的发展不一定会健康。所以我建议她更成熟一点再去。而西北大学比较友好。”
在为企业招聘人才时,浦小君接触了很多海归留学生,“没有思想,或者思维方式太狭隘,成绩或许还不错,但社会化程度很低,没有很好地利用国外学校的各种资源,也没有借助留学拓展经验范畴。”浦小君希望,自己的女儿能跳出这些限制,拥有全球化的眼光和胸怀。
浦小君鼓励女儿去非洲做志愿者,“去看看那片土地上的人如何生活、国家如何运作。”而在课外活动中,浦小君也会给女儿出谋划策,指导她如何善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她参加了global village项目,这在美国高校中是非常大的学生活动,在西北大学举办时她是领导者。女儿跟我聊天时说德国人是如何严谨,法国人有时则不太靠谱,我会建议她如何用人、如何把不同意见放到一起。”
读大三时,浦小君开始问女儿,将来准备做什么,女儿思考良久后觉得想学法律,希望能在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中贡献力量,“这是她在学了哲学、数学后的决定,而这些积累对她以后学法律也很有帮助。数学让人有清晰的思维、哲学则能够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在和女儿分享学习收获的同时,浦小君也会适时给女儿建议,比如建议她再去读读历史。
【经验谈】
●在哪儿上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哪儿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学会如何思考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知识有时候反而是阻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