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9:人才周刊·大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9:人才周刊·大学

职业规划大赛

学生觉得“没用”,专家建议“接地气”(1)

2013年05月13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2012年10月,在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举行的毕业生专场双选会上,一位学生在向职业规划专家咨询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职业规划也成为一个热门现象。近几年,针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大赛”在大学校园悄然兴起,以期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不过,在设立美好初衷的同时,一项调查却显示,近五成网友认为学校组织的职业规划大赛“压根没用”,不少学生觉得这些比赛形式大于内容。如何让职业规划大赛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D19-D20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案例

  职业规划书只为比赛而作

  江苏省某高校翻译专业学生小刘在大二时参加过一次职业规划大赛,“在老师动员参加之前,我对职业规划一点都不了解,只是听说过而已。”

  小刘说,比赛的主要内容是写职业规划书,然后做成PPT进行展示。为此学校专门安排了计算机老师、专业课老师对参赛的学生进行培训。小刘回忆,老师建议他的职业规划与专业相关,所以他确定的“职业”是做一名翻译。老师给了他一个职业规划书的框架,让他自己填写长期、短期的职业规划,再由老师帮忙修改。最终,小刘带着职业规划书,经过PPT展示、模拟场景等环节,获得了二等奖。

  不过,对于那次比赛的收获,小刘却认为“主要是熟悉了Word和PPT”。小刘说:“对我的职业规划的影响,我觉得意义不大,毕竟当时也没有接触过职场,什么都不懂。我现在主要想从事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那次的职业规划书只是为了比赛而作。”

  问题

  “模拟”情境下无法体验真职场

  “据我了解,学校层面的职业规划大赛相对较多,一般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每年的常规动作。”凹凸人网就业指导专家白云在不少高校的职业规划大赛中做过评委,在他看来,这些比赛或许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让学生学习一些面试技巧,锻炼胆量,但他们的收获肯定是有限的。

  “我觉得这些比赛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模拟’,学生不会把它当做真正的职业规划和面试,所以他们不会做真正的自己。”白云记得在一次比赛中,有位学生的职业规划书做得还不错,他希望自己未来经过8到10年可以成为市场总监。后来这位学生透露,自己是学技术的,他表哥说做技术没前景,推荐他做市场,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将来规划为市场总监。“很多大学生的职业规划都是想当然,不知道愿望和现实需求是天壤之别的。”

  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则指出,职业规划理论从2008年开始走进大学校园,之后才在国内衍生出职业规划大赛。从目前情况来看,不少学校把这类比赛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有的学校是有学分的。职业规划大赛这种形式“不太接地气”,很多比赛都非常形式化,学生弄弄职业规划书,讲几分钟就完了。

  (下转D20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