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0日至5月25日(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一年一度的“妙峰山传统民俗庙会”在妙峰山风景区举行,迄今,“妙峰山传统民俗庙会”已举办了二十一届,而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明代崇祯年间,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荟萃的庙会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我们既是演员,也是观众”
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有着四百多年发展历史的北京妙峰山庙会再次拉开序幕。一些游客说,知道今天妙峰山人多,早上五点就出门了,有的游客更是凌晨过来排队。妙峰山景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天的民俗表演是从早上五点就开始了。
妙峰山顶的碧霞元君祠(娘娘庙)前,锣鼓喧天,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观众,由几十名退休阿姨组成的“霸王鞭”舞蹈方阵正在进行表演,在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指挥下,舞动着“霸王鞭”不时变换着阵形,矫健洒脱。演员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她们身穿着绿色的斜襟婉君衫,手握一柄长约三尺三寸的彩色棍子,左右上下舞动时,鞭子发出清脆的响声,时而“吸腿击鞭”,时而“十字步击鞭”,还有“蹲步击鞭”、“击地鞭”、“击腰鞭”、“击肩鞭”、“脚踢鞭”等十多种变化。老大爷正是“霸王鞭”舞蹈队的教练,他身穿白色盘扣中式服装,吹着口哨,颇有风范,据他介绍,“霸王鞭”这一传统民俗表演的发源地是中国的西北地区,民间又称“打花棍”、“金钱棍”、“浑身响”,和秧歌一样,具有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和驱邪避灾的内涵。
另一组表演“小车会”的团队来自德胜门的一个社区,这是他们第三次来参加妙峰山的庙会,演员何阿姨说,他们平时也会排练“小车会”,但为了这次庙会,集中排练了三天。“小车会”表演的道具主要是小车。小车用竹子扎成一个长方形的框子,搭有带彩球的布凉棚,下面的框围有彩色布帘子,两边各画一个车轮。俊扮的娘娘在车内,腰间两个钩子,将小车钩起,演员的前面装一双假腿如盘膝状,宛如娘娘盘坐在车上。坐车的娘娘浓施粉黛、花枝招展;拉车的姑娘和扶车的丫鬟都留着辫子,身穿彩衣彩裤,颇为俏皮;推车的老汉戴着假胡子,俊扮的公子手持纸扇;丑老妪则手持大烟袋,做出各种小丑样的夸张表情逗得大家一乐。
本届妙峰山传统民俗庙会是以“金顶祈福纳吉祥、弘扬妙峰福文化”为主题。从早上五点到中午十二点,五虎少林会、中幡会、高跷会、秧歌会、小车会、旱船会等多档民间花会组织在妙峰山祈福纳祥、酬山献艺,吸引了近四千名游客前来观看,游客以中、老年人居多,表演者也多是中、老年人。一些表演者说,来这里演出,分文不取,但可以免去40元的门票。他们一方面是演员,一方面也是观众,互相切磋演出技艺,也是一乐。到妙峰山来踏青,呼吸森林里的新鲜空气,对健康有好处,这是额外的奖赏。
D14-1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雪松
D14-1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秦斌
(下转D15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