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乡林集团董事长赖正镒表示,10年内在大陆开30家涵碧楼
|
在宝岛台湾经营涵碧楼酒店而闻名的乡林集团,将于今年10月揭幕运营其在大陆的第一家涵碧楼酒店——青岛涵碧楼。这也是其在中国大陆“1030计划(10年内兴建30家涵碧楼)迈出的第一步。5月11日,台湾乡林集团董事长赖正镒在台湾涵碧楼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他坦承看错过大陆楼市,并豪言全力挺入大陆,看好大陆楼市“至少还会兴旺20年”。
谈拿地
曾错失拿地良机,后全力进军大陆
新京报:乡林集团目前在大陆落子的项目多位于二三线城市,如青岛、南京,有进军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计划吗?
赖正镒(以下简称“赖”):两岸开放后,我就到北京考察,当时的想法是,要到大陆市场,北京是第一站,但我错失了很好的机会。1998年左右,我带着100多名台湾的建筑商到北京考察,那时的地块可以说是随便挑。但我只想要故宫旁边的南池子那片地。那些年一直在弄这个项目,后来因为北京申奥、保护胡同等需要,这个项目黄了。
新京报:后来还想在北京拿地吗?
赖:有,还在北京开了公司,谈了好多地。我当时看好朝阳区,在朝阳区谈了好多块地。当时土地还没有招拍挂,但我不知道签了协议就有效,就按台湾的思维,不敢也不好意思签。
新京报:现在你的感受是什么?
赖:其实我20多年前到大陆时就看好北京、上海将超越日本的东京,但真没想到大陆的经济发展这么快。是我错估了情势。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发生后,大陆出台了四万亿元的救市计划,大陆的经济和楼市又往上走。所以从2008年后,我改变想法,全力进入大陆。
新京报:这会不会导致乡林集团在大陆市场的冒进?
赖:我们会非常小心,到目前为止只有青岛、南京项目落地。因为大陆的土地已实行“招拍挂”了,拿地竞争激烈,只能步步为营。从看好地到拿下地块,都是好几年。比如桂林项目,拿地时长达6年半。
谈市场
综合体不应止于复制,应各有特色
新京报:有人认为在大陆持续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影响下,现在进入大陆楼市并非好时机。你认为呢?
赖:来得及。虽然与以前相比,现在得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成本,但开发商是“买高卖高,买低卖低”的,开发商就是赚个应得的加工费。我看大陆的房地产行业继续发展20年没问题。
新京报:这几年大陆房地产市场综合体风行,你如何看待?
赖:政府鼓励开发商做综合体,这没错。但看到很多综合体是不停地复制,我很心痛。什么土地“长”什么房子,开发商本身要有概念。乡林集团从2011年开始计划10年内在大陆开30家涵碧楼。但涵碧楼不会搞复制,虽然拓展速度会较慢,但能保证每个项目都有各个城市的特色。很多人都喜欢说涵碧楼是七星级酒店,其实我更喜欢把涵碧楼定位为文化创意酒店。
新京报:乡林集团在台湾以做高端酒店、住宅著称,在大陆的开发会有哪些产品,配比如何?
赖:大陆的涵碧楼项目,因每个城市和每个地块的特点而各有特色。比如成都项目,是个大型综合体。整体上讲,涵碧楼的酒店我们将自持,住宅、酒店式公寓、写字楼会销售,商场会销售或大部分自持。这也是出于资金流的考虑。
谈全球置业
预估大陆人到台湾置业会多起来
新京报:中国大陆的置业潮已全球化,对此台湾同胞如何看待?
赖:我们非常希望大陆居民来台湾置业,但有“543条款”(大陆居民在台置业贷款最高为五成、每年最多居住四个月、购买三年后才能卖出)的限制,且房产证办理很麻烦。从2002年台湾开放大陆居民置业,截至去年的统计,只有二十六七户大陆居民在台购房,且多是配偶为台籍或是在台有亲戚。此外,这些来自大陆的人士是以香港、新加坡等外资名义买下房产的。最近两岸正在洽谈投资保障协议的一些细则,台湾正在制订投资移民法,预估之后大陆人到台湾置业会多起来。
而对于台湾的普通人来说,的确有些人害怕台湾楼市会像香港楼市一样被炒高,所以两年前当局就定了奢侈税,规定购买5000万元新台币以上的房子,需两年后才能再买卖交易过户。但大陆人在台置业增多的趋势变不了。
新京报记者 张学冬 陈哲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