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国家一直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并将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与此同时,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各种创业大赛也层出不穷,不少大学生从中对创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些优秀的创业项目也借此获得了专家指导和资金支持。不过,很多创业大赛也暴露出比赛形式化、参赛学生抱有投机心态等问题。有专家指出,国内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应该从初级走向高级,由形式向内核发展,让比赛真正发挥作用。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现象
创业大赛只是纸上谈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四学生小吴在读书期间对创业非常感兴趣,大二大三的时候还曾多次参加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有两次还获了奖。但是,在毕业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找工作。“现实和比赛毕竟是不同的,创业并不是一份创业计划书那么简单。通过参加各种创业大赛,我对创业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我现在还没有做好创业的准备。”
近年来,有不少人质疑国内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很少出好的创业项目,很多获奖选手在毕业后也不选择创业。在北京林业大学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专家路军看来,这些情况是比较正常的,“好的创意本来就很难,国外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好的创业项目也很少。至于获奖选手不选择创业也很容易理解,创业是很复杂、很困难的事情,不是说获了奖就可以开始创业的,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选择。”
“由于比赛形式的成本比较低,所以多数比赛采用的是创业计划书的形式,参赛范围也相对较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认为,目前大学生创业大赛的积极作用是很大的,它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和了解,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给大学生一个崭露头角的平台。而创业大赛中发现的好的创业项目,则可以得到专家的指导或者实质性的资助。
“我最看重的是比赛对大学生的锻炼,能够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育他们的企业家精神。”李家华说。
路军也很肯定大学生创业大赛的积极作用,他把比赛看作是课堂教育的一种扩充。“很多比赛都采用创业计划书的形式,这也是当前国情下的无奈之举。创业计划书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商业逻辑和商业思考。”
问题
过于形式化,标准不成熟
当然,国内的大学生创业大赛也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形式化的问题。
李家华指出,很多创业大赛形式大于内容,过度强调影响性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但没有太实际的内容。一个人的创意是有知识产权的,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但是有些比赛的组织者或赞助方存在一些不好的投机行为,变相窃取学生的创意为己所用。可见有些比赛的组织者并不是真心诚意支持大学生创业。
李家华还表示,有些参加比赛的学生也抱着投机心态,他们参赛不是为了提高能力,更多的是看重名和利。比如有的学生就是创业大赛专业户,靠一个创业项目到处参赛,他们不是对项目升级更新,而是拿项目“钓鱼”。
“还有很多学生的创业项目都是借助学校教授的科研成果。”路军补充,“比如本校一些教授的研究有相当大的市场价值,他们就直接用来设计创业项目,这样他们项目的性价比就超出了同类产品。其实教授不可能把好的技术交给这些大学生来操作的,这是一种假托。这就像皇帝的新装,评委们都明白但是不会点破。”
路军认为,与国外的大学生创业大赛相比,国内比赛的评价标准还不够成熟,这与评委老师也有很大关系。他解释,很多比赛的评委老师本身就不是很专业,经验不足,这使得他们对标准的把控存在很多问题。
对策
赋予比赛精神内核
针对当前大学生创业大赛存在的问题,李家华认为首先必须拷问大赛的组织者和参赛学生是否抱着正确的态度,做秀、投机的心态是不可取的。“国内的创业大赛应该从初级走向高级,由形式向内核发展。比如‘海航集团社会创新创投竞赛’就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如今他们公益创业理念更加深入了,不再是粗浅的理解。大学生创业大赛关注环境,关注弱势群体,这些都让比赛有了精神内核,哪怕形式很简朴也是没关系的。”
“国外创业大赛一个更好的地方是有创业成果的展示,可以让参赛的创业项目得到宣传和检验。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李家华认为,一个好的创业计划书不一定能成为好的创业项目,有很多创业者没有创业计划书,但做出了很好的创业项目。“创业成果展示的创业项目可能不适合参加创业计划书比赛,但适合人们去真正了解它。”
■ 部分创业大赛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承办高校所在的省政府主办。自1999年举办首届竞赛以来,经过13年的发展,竞赛规模不断扩大,每届参赛高校达到千余所,吸引了数百万的大学生参加。
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由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主办。大赛以“电子对抗系统”和“ERP管理软件”为竞赛平台,以创业计划书为基础,由教育部相关领导、高校专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管等组成评审团。冠军将获得10万元创业基金。
诺基亚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
由诺基亚与全国青年联合会等单位主办。作为“诺基亚青年就业创业教育计划”的一部分,2013年“诺基亚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136余所高校的1403支团队参赛,创历届大赛参赛规模之最。
海航集团社会创新创投竞赛
5月14日,由海航集团等主办的2013年“海航集团社会创新创投竞赛”在北京大学启动并进行竞赛宣讲。本届大赛以“教育与发展”为主题,进行社会公益项目的规划和创意。
■ 学生案例
老师负责创意,学生做具体工作
●小石,北京某高校林学专业大四学生
我在大三的时候参加了“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比赛,比赛采用的是创业计划书的形式。我们小组共有8个人,来自学校的不同专业,我们的创业项目是对北京园林绿化废弃物进行再利用。这个项目的创意主要是老师安排和指导的,我们负责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比如背景调研等。最后经过层层筛选,我们的创业计划书获得了全国大赛的铜奖。
通过这次比赛,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创业计划书如何编写。虽然对创业的认识多了一些,但感觉还是比较形式化,直到比赛结束我对创业的流程都不是很了解。创业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现在我也没想要创业,而是找工作了。
评委老师给出中肯建议
●小陈,大学生创业者
我在大学读的是新媒体艺术专业,到了大三我开始关注创业,并在大学期间多次参加创业大赛。我们有一个创业项目叫“六平米漫画”,我们基本都是带着这个项目参加各种比赛,并且不断改进。当时的想法就是想锻炼一下,接触到不同的人,也希望能得到一些资金支持。
经历了这么多比赛,虽然没有拿到过实质性的投资,但还是有很多收获的。比如去年的一次大赛中,有位评委老师对我们的项目很感兴趣,并指出我们的团队都是搞文化艺术的,应该找一个经纪人。当然,在一些比赛中我们也没有什么收获,只是走了走过场而已。有的比赛的后续工作做得也很不好。
■ 专家建议
参加创业大赛要有好的心态
●丁宏伟,YBC北京办公室创业导师
我在很多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做过评委,总体来看,创业大赛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它能够让学生对创业有个初步的了解,熟悉企业的流程,对工业性、商业性企业有更清楚的认知。而且大学生和社会打交道的能力不强,缺乏资金和推动力,很多创业大赛可以促进好项目的实现。
在我看来,大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要有一个很好的心态。学生们通常会有两种错误的想法,一是为赛而赛,就是说自己的项目怎么好,缺乏严谨的论证和可操作性。第二就是没搞清楚创意和创业,创意是想法,创业是实践的过程。应该拿出时间来研究企业的运作和流程,想好创业项目的目的是什么,需要什么步骤。
大学生创业大赛
大学生创业大赛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当时主要面向科技领域的学生,近些年在我国逐渐兴起。比赛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创业计划书的形式,以文本作品为主;另一种则需要创业项目的成果展示,有些比赛选手是带着已落地的创业项目来参赛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