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一份“2012年度经销商集团百强榜”出炉,北京地区经销商集团入围的只有北京祥龙博瑞、北京运通国融、联拓和汇京4个,排名最前的祥龙排到第18名。这是一份很有意思的榜单,北京经销商集团的盈利体量与它作为全国汽车市场风向标的标杆地位有点不匹配,虽然没有办法证明地域汽车消费的强势与当地经销商的强弱有任何直接关系,然而,却让大家思考北京汽车经销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汽车进入家庭已近20年。今天是后20年的起点。
本世纪初逢车必加价
一位2002年开始组建北京现代4S店的经销商郝伟介绍,以前哪个单位买车必须拿着单位支票和“控办”(北京市车辆控制办公室采购单)。“控办”类似现在的摇号指标,由每个单位上面对应的直属局去北京市财政局申请,拨给你车,然后给你消一个购车凭证——“控办”,才能凭此买车。
他介绍,2002年建店时20多个销售员80%是女孩,销售员不用懂产品知识,客户顶多问这车有没有天窗。销售员只要懂基本礼貌,告诉客户这车卖多少钱,然后把他带到财务那儿开票上保险就行,不用任何销售技巧。“我们店有一天卖到了400多辆车,2002年底到2003年初天天像过年似的,有那么半年简直热火朝天,雇辆大巴拉一车子人半夜到顺义提车去,提回院里第二天就卖没了。”
2003年,老经销商们都有一段抹不去的辉煌记忆:逢车必加价。广本的经销商尤其热衷遥想当年,当时雅阁上市,市场上一车难求,据闻当时最高加价达到8万元,广本经销商无不是掩着嘴笑的状态。日本车也从此开启了在中国的辉煌篇章。雅阁的加价只是当年汽车市场的一个缩影,实际上,从经济型车威驰、福美来到中华、索纳塔和奥迪,一律都是“要现车,就加价”的疯抢状。
当下“库存”困扰经销商
今天汽车品牌数量之空前,相信就连行业内人士都未必能够悉数列举。品牌和产品之多形成了长期以来买方市场的格局,近两年,北京汽车经销商体会到有一种叫“库存”,业内媒体频频提及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0.35%,库存风险仍超警戒线。去年,个别品牌在南方地区曾出现过3倍于正常月销量的库存规模。
产品选择的多元化推动了汽车消费,流通领域的形态也出现了裂变。从拼缝到4S店,再有今天奥迪城市展厅、宝马主打环保的5S店、还有东风标致在天猫商城的电商模式,汽车制造商们不放过任何占据市场份额的渠道机会。
汽车经销商领域中,未来消费者只是到店买辆车的单一行为会越来越少,伴随购买行为所产生的是精神层面的服务体验。北京奔驰中心的负责人雷思锋曾经介绍过他们位于展厅一层的历史长廊,车主在车辆保养的时候不妨花点时间在这块区域踱步,品味这个125年历史的品牌。同样的,如今在宝马经销店里,客户休息区内提供美甲、足底按摩等延伸服务的已经是稀松平常了。
各经销商的服务已经武装到了牙齿,全面覆盖到二手车、汽车金融和保险。80后如果现在还全款买车,一定有人会笑你out了,随便都能选到一款能够做免息贷款的车型。
新京报记者 梁静晶
(下转B17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