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时事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就业难,源于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

2013年05月21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一家之言

  最近几年,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占GDP比例一直在下降,使得企业提供的就业数量明显减少。

  近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今年699万高校毕业生为史上最多,甚至北京部分高校学生签约率只有三四成。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却又出现了持续多年的用工荒。为什么出现这种就业的“两头落空”现象?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除了高校扩招过猛,部分专业与市场脱节之外,最关键的,是企业缺少足够的用工容量,而之所以缺乏足够的容量,关键在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不合理。

  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例,大约为70%左右,很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产业,都集中在第三产业中。而在去年,中国的第三产业只有43.1%,处于落后水平。而且最近几年,比例一直在下降,在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产业萎缩的情况下,哪来的就业机会?

  由于三产占比大约是70%左右,以及产业体系的领先,欧美的大学生,其就业基本在第三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最近几年,我们虽然也一直提倡要实现产业升级和突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但是,目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要改变这种产业体系,非几十年的积累不可。在此之前,中国必须坚守传统产业。而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相对十年前,民营经济的比重其实在下降——在高峰期,中国民营经济占比达到了64%,而现在实际占比却下降不少。

  在社会结构层面,我国财富悬殊程度,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更高。数据显示,我国中间层只占人口的23%,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比重,阶层分化严重。虽然阶层分化各国都有,但是中国最大的问题,是阶层逐步固化,纵向流动日益困难。中国社科院一份名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研究报告表明,父辈具有社会资本的那些人,成为干部的机会比普通人多2倍。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人力资源战略的重大转变。自2009年后,中国的大学升学率,已经突破60%,但是,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学校毕业走上社会的青年总数,却在逐步下降。在传统产业仍居于主导地位、大学生又不愿意成为制造工人时,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同时存在,也就不难理解。

  □罗天昊(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