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延庆千家店镇因“百里山水画廊”而出名,这里的民俗接待也是吸引游客前来的另一重要原因。不少客人爱上了千家店人的“厚道”,爱上了到这里吃野菜、睡火炕,在小院子里摘摘瓜果,感受那份淳朴的生活味道。而有特色的“艺术接待”和“知青接待”则为千家店镇赢得了更多艺术家和知青朋友;普通的游客也受到感染,茶余饭后,会和接待户的老板下上一盘棋。
知青文化主题餐厅的灵感
家住北京市区的退休职工杨凤媛,上世纪70年代当过知青。今年四月,在延庆千家店镇“百里山水画廊”游玩时,偶遇了一家特色客栈“北京知青食堂”,这唤起了她对那段青春岁月的记忆。听说一些知青来这里吃饭时在档案本上发现了失散几十年的老战友,杨凤媛也“鼓动”自己的知青老姐妹们有空一起到这家专门搞知青接待的客栈聚会。她在档案本上留言:“是知青,常联系,青春不再,一起聊聊”。
据悉,千家店镇每个村当年都有插队知青,“百里山水画廊”的名声打响后,90%的知青都回来“探过亲”,所以镇里就以此为“灵感”,搞了这个知青文化主题餐厅。
集体回忆“大锅饭”时光
这座主题文化餐厅建在下湾村一处背山面水的开阔平台上,餐厅门前悬挂着油漆斑驳的木牌匾,写着“北京知青食堂、千家店人民公社”。宽大的餐厅面积相当于一所大学食堂,餐厅是透明的玻璃阳光房,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外面翠绿的山村景色。餐厅的墙上、木柱子上贴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色宣传画,以及“备战备荒为人民”、“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等标语;客房也以“知青办”、“大队部”、“他三大爷家”等那个年代的流行语命名。大喇叭里播放着那个年代的红色歌曲,一张张长方形的木桌边摆放着长条木凳,让人想起知青们“集体”吃大锅饭时的情景。
这里盛面条的碗有一口小锅那么大,一碗面条16块钱,足够两个人吃饱。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则穿上当年知青穿的绿衣服,背上绿色的军书包和水壶,拿上一本《毛主席语录》拍照片。食堂老板纪文里说,知青食堂专门准备了这样的衣服、书包、水壶、毛主席语录供客人拍照使用,并不收费。
知青食堂里的情感沟通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老师李京颐曾在千家店镇当知青。现在,他每年都会到插队的老乡家,看一看自己曾经朝夕相处的土地。他说,“知青食堂”的创意唤起了城市知青的情感,也加深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但是仅靠“形式”上的还原、模仿还远远不够,怀旧不只是靠大食堂的桌椅布置这个较浅的层面,更需要想办法建立和那个年代的沟通。
杨凤媛觉得知青食堂只有“文革”年代的“宣传画”,这不能代表“知青文化”。她建议,应该多摆放一些知青生活、劳动以及和老乡们相处的照片,这样有助于老知青重温过去,也让新时代的人们能够感受段不寻常的“激情岁月”。
“高山流水”听琴声
千家店镇长寿岭村只有几十户人家。村里不管老少都会下围棋,他们大都参加过镇里组织的围棋培训班。游客来了,也会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和村民们切磋棋艺。
长寿岭有家民俗接待户“望山居”,主人夫妇俩都是古琴爱好者,男主人也是画家,他们教客人制琴、弹琴、作画,风雅之名远播。在“望山居”学习的古琴爱好者释然告诉记者,“望山居”就是自己心里那座幽静的“古琴驿站”。
“民俗接待”好时光
凌晨五点,“三姐农家院”老板娘张自兰就开始烧柴火,用地锅蒸出一盘盘馒头。她的丈夫则天不亮就踏着露水上山去采树头儿菜、黑狗筋儿,为客人的午饭准备新鲜食材。中午,白河边上的“白河渔家”老板蹲在河边宰鱼。傍晚时分,来到“秀枝家”的山葡萄藤下,老板正在择蒲公英做凉菜。
很多接待户的客房越来越讲究“特色”,有的是蒙古包状的“泥土房”,有的是藤条门、藤条窗户,仿佛“森林小屋”,连停车场也是小石子儿铺成的地面。
“秀枝家”是最早的民俗接待户,以前家里的客房里没有卫生间,近几年,城里人打电话来订房,先问带不带卫生间,他们意识到,“厕所进院”已经落后了,还得进屋,于是为每个房间都建了卫生间。而“三姐农家院”的张自兰则投资给每个客房安装了空调,前两天刚刚买了无线上网的路由器,很快,每个客房就能无线上网了。
■ 贴士
住宿:标间160元/天(平时)含早餐,标间180元/天(周五、周六)含早餐,节假日及周末望山居经常客满,最好提前电话预约。
交通:
●公交:自德胜门乘919快,在石河营站下车,乘坐Y13路,在排字岭站下车,步行约294米即到。
●自驾:刘干路进入滦赤路行驶1.4公里,进入干沟桥,过干沟桥约60米后直行进入滦赤路,沿滦赤路行驶12.2公里,左前方转弯,行驶约300米,进入排字岭即到。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雪松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