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时事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京津冀一体,需公共政策跨地域

2013年05月24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视点

  只有北京和河北在社会保障等领域政策的鸿沟越来越小,河北才能成为北京人口、产业转移的大后方,最终真正实现区域的一体化。

  5月22日,北京市与河北省签署2013至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涵盖了交通、物流、食品安全、大气污染、教育等多个公共领域。

  就京津冀三地而言,在地理空间上,其实北京、天津、河北基本上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人员和物流往来极其频繁。近年来,三地就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一直进行着努力。

  但是,在三地人口和物流融合的同时,公共政策还没能大胆跨越地域,起到制度性支撑作用,导致区域一体化建设,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不仅在许多方面没有形成协同效应,反而因“虹吸效应”形成了“环京津地区贫困带”。

  因此,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京津冀三地之间由于公共政策、资源以及总体规划方面的不足,导致三地之间不仅一体化进程缓慢,反而由于社会保障及总体规划方面的缺失,使得三地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

  特别是,由于北京集中了过多的医疗、教育以及很多方面河北和天津难以企及的资源优势,迅猛增长的人口,也使得北京面临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

  在新一轮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必须通过在环首都经济圈和京津冀一体化方面迈出大门,主动消除政策差距,反哺河北和天津,才能为自己纾解压力和困境。也就是说,北京和河北在上述层面所做的一体化的努力,表面上看,受益者是河北,事实上,从长远而言,最大的受益者也包括北京。只有北京和河北在社会保障等领域政策的鸿沟越来越小,河北才能成为北京人口、产业转移的大后方,最终真正实现区域的一体化。

  如果京津冀在交通、社会保障、教育、生态、通讯以及总体规划等领域实现了一体化,将无形中使得三地居民在心理上不再有地域鸿沟,并且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公共设施建设等公共政策方面,打破人为的行政壁垒和隔阂。这种政策扩容的最终结果,就是京津冀变成“大北京”,意义之大,不言自明。

  □马光远(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