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书评周刊·经济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书评周刊·经济
下一篇

市场的边界

2013年05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自由主义不死之谜》
科林·克劳奇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4月出版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主张对市场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受到质疑,而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再度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在《新自由主义不死之谜》的作者科林·克劳奇看来,新自由主义仍不失其活力。

  □张颖

  2013年4月8日,一条重要新闻迅速地从英国伦敦传遍了全世界,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去世了。一个星期后,英国以准国葬的规格向这位前首相做最后的道别。然而在她的葬礼上有民众在她的灵柩经过时背过身以表达抗议。撒切尔夫人在2002年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中排第16名,是在世的人物中排名最高的一位;可是,她在2003年《最坏的100名英国人》中却又排名第3。

  人们之所以对撒切尔夫人褒贬不一并非是针对她个人,而是在其执政期间推行的政策,这个政策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撒切尔主义”。什么是撒切尔主义呢?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重建市场,政府少管事,实行私有化。在撒切尔1991年离职时,英国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从10%降到了1%。撒切尔主义的实质与新自由主义没有什么两样。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纷纷从凯恩斯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即市场经济,这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英国、美国和中国,主要的做法包括控制货币,减少政府干预,实行大规模私有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东欧各国也都放弃了计划经济改而实行市场经济。这场市场经济的浪潮随着经济全球化席卷了全球,在1995年达到了高潮,其典型代表就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然而很快市场经济的浪潮就出现了危机,首先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但那个时候即使有人能预测,也没有人会相信十年后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直到现在,这场危机仍然没有结束。美国最大的五家银行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每年从政府那里获得640亿美元的补贴,几乎等于它们的年利润总额。这也导致了美国的医疗改革变了调,而奥巴马也只好同意减少公共开支。

  金融危机、政府对银行的救助、公共开支的减少、失业增加,这些问题在《新自由主义不死之谜》的作者看来都是新自由主义的主张的结果。然而,问题在于,新自由主义的主张是怎样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在市场、政府、企业(银行也是企业)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导致了今天的结果。作者的看法是,当政府减少了对企业的干预,将更多的行业,甚至是那些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行业也交给市场去规制时,由于市场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市场(2008年银行业引发的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企业——特别是那些巨型的跨国企业(跨国银行)——就会采取为所欲为的冒险行为,而这些巨型企业强大到足以影响甚至绑架政府的地步,迫使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为企业的冒险行为买单,为此,政府不得不削减公共开支,从而造成公共服务减少,大量公职人员减薪或失业。

  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市场是有效的,因为厂商对顾客需求非常敏感,而公共部门却低能又自大。这种观点是非常奇特的。企业和公共部门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不管企业生产出什么产品总能找到理由,然而公共部门提供的服务并非是为消费者量身定做,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同一性,效率也不是公共部门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将效率低下的公共部门交给私人企业去经营,这种方法是不合逻辑的。中国的医疗改革就是一个例证,医院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高效,而是变得唯利是图,看病难看病贵造成老百姓不敢去医院。中国的教育改革同样也并不成功,扩招、学费高、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毕业之后都去考公务员。

  作者对于市场、企业和政府已经颇感失望,因此建议引入第四股力量——公民社会,以求重新建立起平衡。尽管公民社会是分散的,力量也是四股力量中最薄弱的,然而,公民社会最能真正体现多元性,同时也是无处不在的。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做大事。在中国,网络反腐让贪官无处遁形,微博虽小,反映的却是民心、民意。也正是有了公民社会才能将市场、企业和政府联结起来,起到互相制衡的作用。

  正像一个人病入膏肓不能只用一味药一样,今天的经济问题也不能只有一个解决办法,不管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它们自身就有缺陷。新自由主义不会死,但也不能再大行其道,市场、政府、企业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边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