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别让慈善证明什么

2013年05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舆论场

  慈善既不证明人性,也不证明野蛮;既不证明救星,也不证明屠夫。慈善的关注点永远只有一个:更多地救助和更多的人被救助。

  □邹振东 厦门卫视总监

  芦山地震再一次提醒人们:做慈善需要证据。无论是恶意还是善意,对慈善的质疑无可避免。比如,现场发现金,镜头好看,场面也感人,但随即宣布发放的数额,难免让人有“小人之心”:数额真的是宣布的那么多吗?再如,送去的救灾物资是否到位?经过谁的手?效果有没有?……当公众产生疑问,就需要证据说话,慈善欢迎普遍的质疑,它不需要辩解,但需要证据。

  但慈善同时也陷入了“证明的困境”,有媒体发声:别借别人的灾难,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那些急于证明“灾害发生时我去过现场”,急于宣示“地震发生我们没有缺席”,急于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身影,我转发了,我关注了,我“点了一根蜡烛”了,我骂红会了,带着“以我为中心”的功名心、虚荣心和道德优越感涌向灾区,即使并未在无意中给救灾制造什么麻烦,仍然可能会给公众带来一丝不悦的观感。

  如果慈善不可以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那么可不可以用来证明“别人的不行”?比如说:用亲身的慈善经历,证明目前的救灾体制弊端、证明别人的救灾不专业?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你也许想不通,为什么我不做慈善,我可以批评体制的弊端,可以对别人的救灾品头论足,为什么我用亲力亲为的慈善来验证问题的所在,反而不可以了呢?

  道理其实非常简单:慈善只能是目的,它不能成为手段。即使你最初的出发点是慈善,但当你肯定自己的同时,反过来要证明别人的问题,人们仍然会做质疑你慈善的动机:你到底是来做慈善的,还是来证伪的?

  慈善是有洁癖的,这种洁癖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无法容忍污点和灰尘,甚至不能接受任何道义的附加。你可以放弃慈善来批判,但不能带着批判来慈善。慈善就是慈善,它不想证明任何东西,它既不愿证明英雄的崇高,也不想证明坏人的卑鄙,无论你怀着多么崇高的动机,无论你打着多么正义的旗帜。慈善不是你的酒杯,它浇不了你心中的块垒。

  即便在难民营,慈善也是如此。它既不证明人性,也不证明野蛮;既不证明救星,也不证明屠夫。慈善的关注点永远只有一个:更多地救助和更多的人被救助。

  所以,慈善舆论的第四条定律是慈善的证明律:别让慈善去证明什么,慈善只能证明慈善。无论是成就崇高,还是化身正义,都不要指望慈善的证明。

  在我眼中,慈善只证明了世界的缺陷和人性的弱点,所有选择慈善的人,你唯一可以选择的态度就是:谦卑和敬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