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话题】
《蒋公的面子》提醒戏剧人,到了直面灵魂、朴实做戏的时候了,那种挥霍重金、媚权媚俗的假大空该停止了。
五月底的北京舞台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震源何在?说起来会让不少“专业”而“正统”的戏剧界人士感到“颇没面子”。因为震源不是他们,而是南京大学“90后编剧”、“80后演员”和“50后导演”合力创作的一出“校园戏剧”——《蒋公的面子》。导演吕效平直言“知识界和戏剧界反应不同”,原因大概是这种心理。5月23日在蓬蒿剧场举行的研讨会上,若干导演、剧作家和剧评家表达了一个共识:《蒋公的面子》提醒戏剧人,到了直面灵魂、朴实做戏的时候了,那种挥霍重金、媚权媚俗的假大空该停止了。
《蒋公的面子》何以让知识界、戏剧界和戏剧观众如此震动?单看剧情设置便可知晓:1967年,三位被“打倒”的前民国教授为了自证清白,拼命追忆一件无法确定的事:1943年春节,中央大学校长蒋介石向他们发出餐叙请柬,他们是否给了蒋公这个面子?整部戏围绕“给不给蒋公面子”这一让知识分子感到“极有面子”的戏核展开,结果却照见了知识分子其实毫无“面子”的精神真相;一场强权与操守、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之间的博弈,最终以知识分子“自黑”的苦笑收场。这是一部真正“把灵魂往火上烤”的戏,简单的时空,单纯的故事,寓意深长的人物,机锋迭出的对白,微妙的心理波澜,从容的草蛇灰线……实实在在显示出21岁的女编剧温方伊令人惊讶、稳健早熟的才智和胆识。而此剧导演吕效平全无“生怕文本抢了自己风头”的大牌导演的职业病,以精确刻画人物、精准呈现台词为务,致使六位“80后”、“90后”演员能将民国教授的气质、心态、个性、潜台词捕捉得不温不火,形神兼得。
当然,个人以为此剧也不是全无瑕疵。尽管如此,《蒋公的面子》仍是近年来触及中国知识分子灵魂隐痛最深刻的戏剧之一。这样的剧作、导演和表演,却以“五万元投资”制作而成,上演60场,所到之处一票难求,争相传诵。给我的观感是:1、总算看到“戏剧的里子”了;2、“戏剧的里子”可以不用很多钱来缝制;3、不要担心一部戏内涵太深会吓跑观众,关键要看——这部戏有没有“灵魂的里子”;4、所有以戏剧为志业的人,都可真诚翻检一下自我的“里子”,看看有无真货色,有,赶紧写出来、做出来,没有,转业……
那么,何为“戏剧的里子”呢?董健先生说得简洁:“戏说到底是一种自由精神在公众面前的公开的、集体的亮相。这种自由精神,天生不会顺从现存的文化道德规范。简单地说,戏剧就是要在精神领域‘捣点乱子’。规规矩矩的东西根本不配称作戏。”此言出自现任南京大学副校长之口,就不必奇怪,何以《蒋公的面子》会出自这个大学。
好戏的诞生,当然仰赖才华卓异的创作者,但更仰赖自由清正的环境,风骨卓然、大爱盈胸的引路人和催生者。依然记得吕效平先生感人肺腑的陈词:“南京大学没有任何人审查我们的戏,它有自由传统。我们会一直坚持这个传统。我还有七年退休,但我不怕这个传统会消失,因为我还有学生,他们会一直走下去。”若中国多几位董健和吕效平,则戏剧崛起有望。
□李静(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