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之言
民营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老话题。融资难的背后,是银行的“理性选择”,毕竟银行放贷也是一笔生意,追求的也是利益。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度A股上市公司累计融资金额达8.2万亿元,其中37家央企通过金融机构借贷共融资逾3万亿元,平均每家逾800亿。这样的数据,自然会让一些民营企业心生不满,并为民企发展艰难找到了“借口”。
对此,有一种解读认为,一些国企虽然很赚钱,但其相当多的利润实际上是贷款利息的转移。也就是说,这3万亿元,即便放在银行,也照样能产生“巨额利润”。由此得出一个至少在逻辑上成立的结论,这些拿着巨额贷款融资来运营的国企,赚钱能力并不强。
据《投资者报》测算,3万亿产生的利息,占这37家公司经营利润总额的14%。假如这些企业去年赚100元钱的话,其中有14块钱,其实是来自融资资金的利息。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些国企的赚钱能力,是要打折扣的。
事实上,有信贷政策扶持,并不一定能保证企业赚钱,假如这些企业去年亏损了100元的话,那么实际上是亏损了114元。由此可见,抛开信贷扶持,再重新打量一些赚钱的国企或赔钱的国企,赚钱的其实没赚那么多,亏损的企业其实不止亏了那么多。
这样的道理,并非只适用于国企。但为何要聚焦国企,尤其是这37家央企呢?
因为,公众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国企,尤其是央企,最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而民企,尤其是小企业,最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样是赚100元钱,民企显然要比央企艰难得多。由此也可以“推导”出,一些国企能够赚钱,在一定程度上是沾了银行的光。因为不仅银行乐意贷款给国企,而且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也乐意为国企提供融资服务。
民营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老话题。融资难的背后,是银行的“理性选择”,毕竟银行放贷也是一笔生意,追求的也是利益。向大企业靠拢,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投资行为。而民营企业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确实让理性的银行会犹豫再三。在信贷市场相对市场化的今天,银行也希望有好的民企项目可以放贷,可是很难发现有这样的项目,或者说发现的成本相对高昂。
银行不是雷锋,单纯指责银行“嫌贫爱富”是没有意义也是不公允的。而且说银行嫌贫爱富,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民营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冀望在融资方面获得“公平”是不现实的,也是毫无意义的,亦不必眼红。事实上,诸如新希望、娃哈哈、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都是从草莽之间悄然做大的。等到做到一定规模,很有可能,银行就主动上门送钱了,甚至,这些民企也有可能发展成为银行的竞争者。
□王一土 (财经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