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3: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3: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杨氏土司400年余温(2)

2013年05月29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生活在海龙屯遗址区域内的居民。
海龙屯土司遗址铜柱关附近的人家。

  (上接D02版)

  即将被申遗改变的生活

  开车出遵义市区,向西北方向行驶约1小时,就到了云贵高原大娄山脉东支的龙岩山脚下。210国道边有一处不起眼的石阶,海龙屯就从这里攀登。

  这是真正的崇山峻岭,但也并非荒无人烟,沿石阶上山没多久,到达海龙屯土司军事城堡的第一个关口铜柱关。除了三两游客,关口附近还有十来户人家散落在山坡上居住,他们和杨氏的后人无关,都是后来陆续迁居至此的普通农民。在申遗的环境整治过程中,他们最终要搬迁,但是搬迁地点和补偿价格还在协商中。据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文管所所长何烨介绍,个别“有经济头脑”的农民今年初在缓冲区内盖了3栋违章建筑,后来政府按照程序将其扒掉,但由此却和当地居民之间产生了矛盾。“必须要解决,世遗考察专家会到现场了解利益相关者对海龙屯申报世遗的愿望,直接影响申遗的结果。”

  沿路拾级而上,出现了两种路面,左侧为海龙屯原有的道路,右边则是较新的石阶,是2000年海龙屯旅游开发时遗留的痕迹。当时遵义将海龙屯委托给北京的一家民营公司开发,但是该公司两年后撤资,遗留下开发中的土地赔偿、修路绿化等承包商欠款的问题,直到2007年才解决。

  那次短暂的开发并未对海龙屯造成多大的改变,除了山顶的一个名为“播州人家”的农家乐外,和旅游相关的各种公共设施基本也没有建起来。

  荒草古道的“中世纪”

  400年前的余温停留在登山步道上湿滑的苔藓上,停留在巨大墙基上,也停留在散落一地的巨石上——它们被1600年明军的炮火轰塌,躺到今天……

  当年,杨氏凭借龙岩山的天险构建关隘、墙体和楼宇,以山顶为界,山前六关,山后三关,其中飞虎关与铜柱关和铁柱关形成了屯前防御体系。“三十六步”天梯充分凸显了海龙屯利用地形、融入地形的军事防御思想。当年,杨氏土司守军向下扔滚木礌石,明军在天梯损失惨重,并且最终也没有能攻下飞虎关。

  后三关万安关、西关、后关是明军攻破海龙屯的通道,因为飞虎关前的天梯阻挡了明军的脚步,明军遂设计在前关吸引土司军队注意力,而从后山攻破,也最终导致了杨氏土司的覆灭。

  新王宫的考古发掘

  明军攻破海龙屯后,地面木结构建筑都被付之一炬,山顶上南宋时期土司杨文在宋代建起的旧王宫以及明代土司杨应龙建起的新王宫现在都只能看到柱础石以及阶条石等残存。原来规模庞大的宫殿群只能靠解说和想象来还原。

  新王宫从2012年开始考古发掘,并被评为当年“十大考古新发现”,所以能够看到考古的现场,一些石阶都是在这次考古活动中清理出来的。何烨说,之所以要进行考古发掘,是因为一个遗址不光是地面上能看到的军事防御措施,关键还有指挥中心,还有行宫群,所以要通过考古考证里面还有什么遗存。从去年考古挖掘到现在,出土了一万多件物品,其中出土的建筑构件证明当时的建筑规格比一般民居规格要高。另外,以前传说海龙屯的砖是从海龙屯以西的金砖窑用人工一个一个传递上山,通过这次考古发掘,发现在屯内和屯的周边有砖瓦窑址,堆砌的砖坯和瓦坯的规格和现在所见到的建筑规格是一样的,证明了材料的来源找到了,还发现了很多瓷器,有官窑、汝州窑的,也有民窑的,可以说当时的土司是受到朝廷嘉奖的。

  (下转D06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