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3: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3: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世遗专家来看什么(2)

2013年05月29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遵义海龙屯明代建筑群遗址的考古现场。
刘红婴教授表示,居民拆迁是中国申遗过程中几乎都要遇到的矛盾,这是历史的遗留问题。

  (上接D12版)

  ■ 专家建议

  恢复过去的道路系统保留战争推倒的遗迹

  ●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申遗过程中的环境整治和保护开发要秉持最小干预原则以及符合历史真实性的原则。首先要全面摸清家底,海龙屯是遗址核心,外围还有好几层防御体系,这个体系要得到完整保护。平播战役后明军破坏的遗迹是当时那场战役的见证,已经推倒的不要试图扶起,要扶起的是在明军推倒以后,被后来的居民破坏或者自然垮塌的部分。为开发旅游修的道路跟历史路线不吻合,破坏了原先的格局,比如飞凤关是从旁边的路通过,绝对不符合原本情况,需要重新加固关城,恢复过去的道路系统。

  现有的居民可以迁到铜柱关外面居住,当然旅游开发要首先考虑到这部分人的利益,可以提供开小商品店的场所,但不要开很多饭馆,会形成排污等环境问题。

  ■ 世遗解读

  可以放慢审批世界遗产的脚步

  ●刘红婴,中国政法大学旅游法和世界遗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国家文物局的申遗名单每年保持在100个,只有排在第一位的才能递交到联合国的世遗大会参加投票。如中国今年申遗的云南哈尼梯田,其实早在2008年前后就有专家提出是一个非常好的农业文化遗产,但由于干旱等原因一直耽搁。同时在国内这个程序中,各地竞争也是非常激烈。

  至于海龙屯在环境整治过程中遇到的居民拆迁问题是中国申遗过程中几乎都要遇到的矛盾。当年五台山确定申遗后,它的核心区内不只是居民,还有很多豪华宾馆,但为了符合申遗规定中核心区不能有任务商业设施的规定,也都进行了拆除,政府付出的成本是相当高的。还有北京十三陵的申遗也同样遇到这个问题,目前看到的陵寝遗址和村庄是分开的,但在申遗前也是都混在了一起,为了申遗也做了大量的清理工作。

  从国际法的角度讲,其实是很鼓励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鼓励一种淡化国界,淡化人群的文化合作,像西班牙、葡萄牙巴洛克艺术的申遗,还有测量地球子午线的跨国合作申遗项目,中国目前这些方面与国际还是有所差距。

  这两年国内外的很多申遗项目相比最初的一些来说已经打了折扣,在去年的世界遗产公约颁布40周年的国际性会议上,就有很多专家认为可以放慢审批世界遗产的脚步,因为从很多项目来看,这种申报世界遗产的必要性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