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由各领域专业人士撰写;试刊两期后将以月刊节奏出版
新京报讯 (特约记者吴亚顺 实习生王爽)由三联书店创办的文化刊物《新知》试刊号25日上市。这本倡导关注智识生活的新刊物,稿件由来自不同领域的一批专业人士撰写,“很多时候都是第一人称叙述”。
首期主题“脑机界面”
上周在北京街头的报亭,已经可以买到新出炉的《新知》试刊号。记者看到,这本刊物在介绍艺术史、电影、文学、音乐之外,还有一定篇幅介绍科技发展,显现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办刊特色。此前曾有猜测,《新知》会不会办成一本科普读物。但从试刊号来看,文艺类作品的比例还是要高于科学领域文章。
第一期试刊号的封面故事,主题是“脑机界面”,探讨人体与机器的融合之路。此外,还有“科技”、“学习中”、“互联网报告”等栏目与科技发展直接相关。
对于《新知》的定位,该刊编辑部在其官方微博中说明:“这是一本安静的杂志,与那些充斥于日常生活中的闲言碎语相比。它不关心每天都在变化的事情,它关心一些恒久的事情——理性进步,智识生活的乐趣,美。过度的信息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新知》执行主编苗炜表示,杂志的办刊侧重点就在智识生活这一块。对于智识生活,他个人的理解是:“我自己的感觉是一个人到了40岁左右,可能就对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的事关心不过来,他可能更在意一些长久不变的事情,比如关于理性的进步,人们总是要寻找一种安全感和认同感,我觉得《新知》可能是这么一个东西,让人们看到知识和理性的力量。”
专业人士第一人称撰稿
苗炜曾表示,与《三联生活周刊》和《读书》不同,《新知》会有较多个人化的叙述方式,“很多时候都是第一人称叙述”。如其所言,《新知》第一期试刊号里,几乎没有记者采写的稿件,“都是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写稿”。
苗炜以试刊号封面故事为例说:“像写脑机界面的欧阳良祺,他做大脑植入芯片的材料的研究。所以他写怎么用计算机来检测人脑的意识,人怎么能通过自己的意识(脑子里想什么)来控制机器,对于医疗上的作用等等。另外,有篇文章写人脑记忆,作者刘旭在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里做博士后研究。”
他认为,专家写稿可能将是《新知》杂志的最大特色,“想以后也能贯穿这一特色”。“记者和编辑也会写,但不是最重要的。”
苗炜还说,今年一年,《新知》都会不断进行调整,比如今后杂志可能会以插图为主,减少照片的使用。按计划,在试刊两期后,《新知》将以月刊的节奏正式出版发行。
■ 撰稿者说
蔡天新:希望更关心科学
《新知》面世后,有位读者留言:“对于世上的知识或者科研来说,任何与人类进步息息相关的技术,用杂志引用的话,‘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终将知道’。”并称,“这本杂志果真是适合技术宅”。
这段话来自试刊号的开篇文章,是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名言。该文作者蔡天新既是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又是著有多部诗集、散文集的诗人。
在蔡天新印象中,三联书店主办的另一本杂志《读书》“更重视人文”,他希望《新知》在人文之外,“能多关心科学”,并“希望科学同行参与其中”。“无论科学还是人文,都是自然界通过心灵的必然反映,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心智出现变化,科学与人文也随之改变。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并不存在必然的隔阂,它们互为需要。”
谈及文理并重,蔡天新说:“其实,我们曾有好传统,比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早五百多年的周公旦就是文理兼备的大家。他既是《周礼》作者,又常与人商讨数学和天文。他是孔子偶像,可惜孔子没有继承他科学方面的衣钵。”
■ 链接
《新知》试刊号封面文章
脑机界面与人工进化
脑机界面:通往人体与机器融合之路
触摸、视觉、情感
记忆之痕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