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加勒比地区国家相互距离近,在习主席行程安排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愿意到特多进行会晤
| ||
| ||
| ||
|
综合新华社电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并将与牙买加等加勒比8国领导人举行会晤,与8个加勒比国家的领导人共同探讨加强和深化双边合作的途径与方式。
中国和加勒比地区虽远隔千山万水,但近年来中加各领域合作进入“快车道”,双方互利互惠效果明显。当前,中国和加勒比国家的关系整体呈现“明显上升”:即政治互信水平明显上升,经贸往来和合作水平明显上升,中国在加勒比国家的正面评价明显上升,加勒比地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立场的力量明显上升。
习近平主席此次加勒比之行,体现了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全方位外交的战略布局,必将谱写中国同加勒比国家友好关系的新篇章,对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产生深远影响。
■ 解读
为何在特多会晤其他国家领导人?
昨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拉美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玉琴认为,习近平主席在出访特多时,与8个加勒比国家分别举行双边会晤,是种特殊安排。
刘玉琴介绍,一般来说访问一个国家,只和这个国家的领导人进行接触和会见,是一种双边会晤。我们国家主席首次访问英语加勒比国家,行程安排有限。但我们有意愿和加勒比地区除特多以外的国家进行接触,而其他的国家对于与中国合作也有很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够同我国领导人进行接触。我们就利用这种机会促成这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刘玉琴还分析,加勒比地区国家不是很大,相互距离很近,本身相互交流频繁。加勒比国家联盟总部也在特多,特多和加勒比国家联盟应该在此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诸多因素在一起,就安排了这样特殊的会晤方式。
前中国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大使杨优明认为,这样安排也在情理之中。中国国家主席访问加勒比所有国家不可能,把这些国家领导人全部邀请来中国访问很难,所以这次就把另外几个与我国已建交的英语加勒比国家领导人请到特多。
杨优明说,通过这样的会见,能够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寻求进一步合作的机遇。
新京报记者 韩旭阳 闫欣雨
■ 延展
中国援建加勒比 不少项目成“名筑”
近年来,中国在加勒比地区的积极形象日益深入人心。中国高质量、高效率承建机场高速公路、现代化体育场和会议中心;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为当地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当一些加勒比国家深受国际金融危机之苦、债务负担沉重之时,中国“雪中送炭”。
多年来,中国对拉美、加勒比地区进行了援建。不少援建留下的建筑,世界著名。
另外,还有一种援助模式,是当地政府启动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由中国企业直接承建,中国银行提供贷款。比如,至2011年底,委内瑞拉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获得了25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组合。
新京报记者 闫欣雨
声音
国与国的援建项目要经过双方商定,一方面根据被援国的需求,另一方面考虑援建国的力量。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承担一定国际义务是应该的。对一些相对弱小的国家进行援助,在国际上并不是中国特有。在一些国际事务的核心利益上,接受我们援助的小国也会对我们进行政治上的支持。
拉丁美洲与非洲的情况不同,其经济的整体水平较高,也有经济欠发达国家。所以中国在拉丁美洲的援建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实力相对较差的国家。对于巴西、墨西哥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更多的是建立合作关系。
——昨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拉美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玉琴介绍
加勒比国家联盟
1994年7月24日,加勒比地区25个国家和12个未独立地区的总统、政府首脑或外长在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签署了加勒比国家联盟成立纪要,加勒比国家联盟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联盟是政府间的协调、协商和合作机构,主要目的是最终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据新华社
中国与加勒比国家交往历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加勒比国家相继独立并同中国建交。
2009年2月,在金融危机影响加勒比地区国家经济之际,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拉美、加勒比国家。牙买加《观察家报》发表社论说,当世界资本市场纷纷向牙买加关上大门时,中国可谓“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
2004年,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成立。
2010年,双方贸易额从2004年的20.2亿美元跃升至2010年的71.6亿美元。加勒比各国积极参展上海世博会。据新华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