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取得保健品批号,大肆宣传保健功能;官网“美容功效”报告,主要署名作者称并不知情
(上接B03版)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否定美容功效
目前主流的学术研究报告认为,所谓的服用胶原蛋白产品对人体皮肤、指甲和关节有益的说法缺乏直接科学论证。
据了解,“胶原蛋白”产品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最初流行于德国等欧洲国家,但其身份多属于普通食品,传入亚洲后,在日本被演化出了“祛皱”、“抗衰老”等美容概念。之后,国内厂家嗅到商机,开始引进这些产品并大肆宣传。胶原蛋白在中国出现差不多有近10年时间,目前已在保健品和食品市场上渐成燎原之势。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商业忽悠。”业内人士称。
自胶原蛋白产品开始在全球风行,各国对其有效性、尤其是美容效果的争议便始终相随。
2010年英国广告标准局(ASA)的一份报告中,明确指出美国NeoCell公司的一款胶原蛋白美容保健品中,商家因不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产品说明中所说的功效,被认为是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并被迫撤去该款广告。
来自香港消费者委员会2010年3月公布的一份研究显示,“专家包括营养师、皮肤科、内分泌科、肠胃及肝脏专科医生、中医师及相关学者的一致意见是,不能确定市面上胶原蛋白补充食品的美容宣传。这些产品包括支装饮料、丸状或粉状冲剂。”
“有产品声称胶原蛋白的分子细小容易吸收,甚至以生动的图解和皮肤构造的图片说明胶原蛋白的吸收途径。容易令消费者混淆‘经消化道吸收’和‘由皮肤吸收’的概念。”该报告称,“一些声称指产品含有胶原蛋白肽(分子量较细的胶原蛋白),可完整被肠胃吸收。但这并不代表整组胶原蛋白肽可直接成为体内胶原蛋白的一部分。”
在内地商家对胶原蛋白产品铺天盖地的商业炒作中,科学严谨的原则并没有得到重视,各种被冠以美容功效的胶原蛋白产品仍然大行其道,且销售火爆。东宝生物便是胶原蛋白产品中的“佼佼者”。
“不是所有明胶企业都能生产出高质量的胶原蛋白产品,东宝生物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此前,东宝生物曾在公开场合对自己的产品表示满意。但“高质量”是否等同于“有用”?
“对于‘胶原蛋白美容’,目前基本上只有卖胶原蛋白的人确定它有用。”专注于食品科普的学者“松鼠云无心”在微博上调侃道。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认为,“未经循证的,颠覆主流医学常识的科学假设和一些实验结果,是没有信度用于宣传的。”也就是说,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胶原蛋白“有效”之前,只能认为其无效。
经科学实验,胶原蛋白在进入人体后会被分解为氨基酸,不会直接作用于皮肤。而这些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后,经过重新组合再次合成蛋白质,这其中有多少最终转化成皮肤胶原,并没有权威的试验数据。
记者在国外的食品健康论坛Buzzle上发现,目前主流的学术研究报告认为,所谓的服用胶原蛋白产品对人体皮肤、指甲和关节有益的说法缺乏直接科学论证。
巨资上马胶原蛋白项目面临风险
东宝生物在胶原蛋白领域布下重兵,但分析师认为,保健品和医药企业推出胶原蛋白产品是缺乏长远考虑的。
东宝圆素的天猫旗舰店里,最近的一则购买评论,显示出胶原蛋白事件给其目标消费者已然造成的影响:“刚下单就被最近疯传的”烧伤超人阿宝“胶原蛋白无效、激素论给困扰,收货后都没敢吃,悲催纠结。”
东宝生物董秘刘芳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公司长期重点发展胶原蛋白的计划不会因此次舆论针对胶原蛋白的质疑而改变。
但分析师认为,东宝生物恐怕不得不面临可能的后遗症:来自专业人士的质疑带来的舆论影响、舆论影响带来的销量下滑以及对该行业监管政策的推动。
事实上,东宝生物并非不曾意识到扩大胶原蛋白产能的可能所隐藏的一项风险,其在招股说明书中提到“胶原蛋白产品相关监管法规发生变化的风险。”
“国家对保健品及食品的监管尚有空缺,限制和约束的少和空,确实可以给予发展该行业的企业以一定的成长空间。”中投顾问医药行业分析师郭凡礼说,“但长远来看,药品、食品监管必将逐步加强,任何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必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此对企业来说,监管的空缺,不是可以透支利用的,反而更应该时刻警醒。”
或许,胶原蛋白产品的高毛利为东宝生物带来了面对这些风险的勇气。
东宝生物的胶原蛋白产品中,90克的胶原蛋白粉,在网店售价180元。东宝生物2012年年报显示,公司胶原蛋白产品毛利率为38.89%。
另据券商研究报告称,2015年我国胶原蛋白市场将达到1000亿,其中胶原蛋白美容市场将达到200亿元左右,胶原蛋白美容市场的年增长率达40%至60%。
在这一“钱景”的刺激下,东宝生物在胶原蛋白领域布下重兵:除去扩大了500%的胶原蛋白产能之外,2012年,东宝生物销售费用也激增57.79%,这些钱则主要用在了宣传推广胶原蛋白上;2013年,于北京设立子公司,通过网络、电视购物、地面等销售渠道大力推广胶原蛋白产品。
在其明胶业同行“青海明胶”利用胶原蛋白技术进军肠衣市场的同时,东宝生物却走上了一条胶原蛋白概念炒作之路。“目前来看,明胶企业生产肠衣是做‘实业’,生产胶原蛋白保健品则如同‘股市炒作’”中投顾问医药行业分析师郭凡礼说。
郭凡礼认为,保健品和医药企业推出胶原蛋白产品,或斥巨资上马该项目,是缺乏长远考虑的。“产品要想占有市场,仅靠一时的概念炒作难以持久,而产品的同质化易导致竞争激烈,行业秩序难以有效规范。”
“一些企业谋求眼前利益,确实存在投机炒作的动机。如果说有所谓的‘机会’,只是在大众对产品缺乏深入的了解情况下,企业能够获取一时的利润。”郭凡礼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