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重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重点

遍布全球的中国“伙伴关系”

同54个国家建“伙伴关系”;外交界人士称,这些国家国际影响力大或在中国外交事务中分量重

2013年06月06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4日,习近平主席同墨西哥总统培尼亚举行会谈,共同签署两国联合声明,升级伙伴关系。新华社发

  4日,中国和墨西哥宣布,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习近平主席就任后的两次出访中,我们常听到“伙伴关系”四个字,习主席3月访问南非时,两国领导人高度评价两国关系从“伙伴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历程。这些名称不同的“伙伴关系”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意?这和西方侧重的“盟友外交”有哪些不同和优势?

  ■ 双边关系

  周边主要国家

  阿富汗: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不丹:尚未建交

  马来西亚:友好合作关系

  斯里兰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朝鲜:传统友好合作关系

  印度: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柬埔寨: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蒙古:战略伙伴关系

  新加坡: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印尼:战略伙伴关系

  泰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孟加拉:友好合作关系

  菲律宾:战略性合作关系

  缅甸: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越南: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巴基斯坦: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老挝: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尼泊尔: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日本:战略互惠关系

  韩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其他主要国家

  中东

  沙特:战略性友好合作关系

  以色列:友好合作关系

  土耳其:战略合作关系

  非洲

  埃及:战略合作关系

  埃塞: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南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尼日利亚:战略伙伴关系

  欧洲

  法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英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德国:战略伙伴关系

  美洲

  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墨西哥: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加拿大:战略伙伴关系

  阿根廷:战略伙伴关系

  巴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大洋洲

  澳大利亚:全面合作关系

  看点1

  与国际组织也建“伙伴关系”

  据媒体报道,全球共有54个国家同中国建立各种“伙伴关系”。梳理后发现,其名称主要分为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

  中国不仅与单个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也与国际组织建立。比如,中国与非盟、东盟为“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伙伴关系已达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人民日报》1998年4月刊文称,大国间关系可归纳为3种基本模式,即伙伴关系、结盟关系、非结盟非伙伴关系,中国“伙伴关系”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关系。

  看点2

  “不是伙伴不一定关系差”

  这些不同名称的伙伴关系能够反映亲疏远近吗?目前,没有明确标准。5月份,斯里兰卡总统访华,两国元首将双边关系由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驻哥斯达黎加前大使李长华对新京报记者说,战略伙伴关系层级要高一些。凡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或是国际影响力相对较大,或是在中国外交中分量较重。

  还有很多国家没有和中国建立伙伴关系。比如,菲律宾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被定位为“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

  “有一些国家和中国没有建立类似伙伴关系,不一定意味互信程度肯定差,双方会有磋商关系。”中国驻南非前大使刘贵今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没有建立伙伴关系的国家,不一定意味着与中国互信肯定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也不一定在所有问题上都一致。”

  李长华也表示,并不能刻意拿某种“伙伴关系”来硬性衡量两国关系。即使确立了关系,也不意味着双方在所有问题上都一致。建立同一种关系的国家,有的走动多些,有的没有实质性内容做支撑。“这是一种形式,重要的还是看国与国间的实质性内容。”

  看点3

  “伙伴外交”不是“盟友外交”

  对于“伙伴关系”,撰写过《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伙伴外交》的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王巧荣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名字不同表明合作领域和关注点不同。比如,战略伙伴关系指在双边或多边国际事务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全面伙伴关系涉及伙伴国间共同关心的所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伙伴关系”前有修饰语,比如,中国与坦桑尼亚构建“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王巧荣表示,修饰语表明双边关系侧重点不同。但如果冠以“建设性”一词,意指双方正向这个方向发展,目前还没真正成为“伙伴关系”。

  “伙伴外交”与西方的“盟友外交”是不同的。王巧荣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不同于集团外交、势力范围外交。后两者的合作成员间一般签署具有国际法意义条约,要承担约束力强的责任,并针对某些目标而合作。

  而中国与伙伴方不签署任何条约,彼此不受结盟条约和义务约束,行为自由。中国“伙伴关系”确立一般以双方元首联合声明为标志,在声明中确定合作领域,还建立交往和磋商机制保障伙伴关系。

  ■ 背景

  “伙伴关系”源自北约

  “伙伴关系”概念始于冷战结束后,“伙伴外交不是中国独创。”王巧荣研究员表示,冷战刚结束,北约推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与非北约国建立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的提法源于此。1994年后,俄和西方蜜月期结束,北约东扩,欧洲不再提“伙伴关系”概念。

  中国一直沿用“伙伴关系”定位双边关系。1997至1998年,“伙伴外交”比较活跃,中国与俄、美、法、欧盟建立伙伴关系。

  中美

  “伙伴关系”一波三折

  作为重要对外关系,中美“伙伴关系”一波三折。1997年至1998年间,中美首脑互访,两国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但之后小布什却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随后中美关系陷入低谷。

  2002年后,中美关系表述有所变化,先后为:“建设性合作关系”、“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新型大国关系”。外交学院战略与冲突管理中心主任苏浩曾指出,中美关系措辞上,美国至今比较消极,所以中国也很谨慎,将关系定为“经济伙伴关系”。

  中俄

  “伙伴关系”独一无二

  相较美国,中俄间“伙伴关系”用词独特,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国没有和其他国家使用这样称谓。王巧荣研究员认为,中俄使用“协作”这个词,而非“合作”,是由于中俄作为相邻大国,在很多国际问题上有协作关系,但大国间完全合作做不到,能够相互支持和协商已经很好。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储信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