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1:星期五周刊·写字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31:星期五周刊·写字板
上一篇

我们年轻时为什么爱摇滚乐

2013年06月07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摇滚小饭桌】

  □祁又一(乐评人)

  姜丁阳在中央美院当老师,那天约我去给大一的学生讲了一次摇滚乐。偌大一个阶梯教室,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完整听过“魔岩三杰”的任何一张唱片,丁阳提醒我,说你不如把“魔岩三杰”都是谁说出来,我说了一遍窦唯、张楚、何勇,有人说哦那个是王菲的前夫,至于唱片,还是没有人听过。想到这里是中央美院,在理论的未来里,他们以后会带领我国文化艺术前进,而他们竟然不知道魔岩三杰。俯仰天地,心情不由得有些暗淡。

  后来和美院的几个老师吃晚饭,大家聊起来,都说因为现在的学生课业压力太大了,他们刚从中学升上来,没办法。当时我觉得也对,现在想起来,又觉得不对。我上中学的时候课业压力也很大,考前一个月没时间洗澡,这种事真是恶心,却是真的。记得我上中学时,经常用Walkman一边听涅槃一边背单词,耳机里轰隆轰隆的,太困了,就抱着英语书在轰隆隆中睡着了。

  我想,或者现在的年轻人在青春期时,有其他的渠道去实现他们的反叛、自我探索、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是互联网吗?或者是别的什么我这个三十一岁的人尚未接触到的东西?在一个人年轻时,总会有那么一天,他发现老师、家长、学校和教科书里教的一切都是扯淡,拾金不昧、尊师重教是乱说的,跟你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的不一样,在那样的时刻里,迷茫和渴求知识、渴求了解这个世界是一定的。具体我个人,曾经是郑渊洁童话和轰隆隆的打口磁带帮了我,前者告诉我,你可以怀疑一切,后者让我知道怀疑一切之后可以尝到怎样的艺术体验,艺术不再是校合唱团和美术课本,艺术变成了庞大的、自成一体的、充满着传奇经典并等待我去探知的世界。

  我们那时候资讯还没有那么多,买唱片常常是看封面,哪张封面看上去古怪就买哪个,或者就听卖打口的老板推荐。当时每一个打口店老板都是一部搜索引擎,你输入以前听过的觉得不错的人名,他就蹲在地上,从那些塑料垃圾里翻出风格类似的卖给你。后来伟大的南方盗版商制作了一种叫黄标盘的东西,每张盘的封皮上印着一个黄色小标签,上面有简短的唱片介绍。这种盘最棒了,品质和原盘是一样的,价格又只比普通的盗版CD贵三五元,而且在满墙的唱片前面无所适从的时候,顺着黄标上的介绍一张一张看过去,总有N多款适合你。简直就是活着的西方流行音乐/摇滚乐回顾展。

  我一直觉得,未来的青少年一定会比我们这代牛。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互联网的怀抱中,不会出现信息匮乏的事,眼界会开阔得多。不论是艺术品的获得,还是价值观的建立,只要找到合适的途径再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行。至少会比我这代早熟。但如果信息泛滥让有价值的东西贬值,或者,信息泛滥让绝大多数人不再渴求信息,什么事看过听过就忘掉,那也不好,忘掉了,不就跟什么也没听过见过一样了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